拟卜三椽,问何处、水回山曲。
朝暮景、清风当户,白云藏屋。
更得四时瓶贮酒,未输一品腰围玉。
待千章、手种木成阴,周遮绿。且休殢,陶令菊。
也休羡,子猷竹。算百年一梦,谁荣谁辱。
唤客烹茶闲话了,呼童取枕佳眠足。
但晨香、一炷愿天公,时丰熟。
拟卜三椽,问何处、水回山曲。
朝暮景、清风当户,白云藏屋。
更得四时瓶贮酒,未输一品腰围玉。
待千章、手种木成阴,周遮绿。且休殢,陶令菊。
也休羡,子猷竹。算百年一梦,谁荣谁辱。
唤客烹茶闲话了,呼童取枕佳眠足。
但晨香、一炷愿天公,时丰熟。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拟建三椽的小屋,询问何处有清澈的溪水回环于曲折的山间,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朝夕之交,窗前风景清新,白云如隐士般藏匿在屋脊之间,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与世隔绝的情境。
诗人还提到自己拥有四季常新的酒,未曾将一品腰玉的珍贵物品拿去交换,这反映了诗人自给自足,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手种树木,长成阴凉,也描绘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趣。
后面的“且休殢,陶令菊。也休羡,子猷竹。”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逸之士的崇敬之情,以及自己对于物欲的超然态度。随后的“算百年一梦,谁荣谁辱”则是对世事无常、功名如梦的感慨。
最后,“唤客烹茶闲话了,呼童取枕佳眠足。”描绘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画面,而“但晨香、一炷愿天公,时丰熟”则是对自然规律和生命循环的一种赞美与顺应。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述,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以及他对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