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童躯小胆良大,读书气欲吞渤澥。
银钩玉唾不作难,已向笔端风雨快。
昔过重湖喙欲鸣,还来南浦羽犹铩。
坐窗软语戒寒秋,阴壑收声虚万籁。
可怜脱身疟疠馀,槁项黄馘一何惫。
石脆山中足条草,谁能折来已君疥。
汪童躯小胆良大,读书气欲吞渤澥。
银钩玉唾不作难,已向笔端风雨快。
昔过重湖喙欲鸣,还来南浦羽犹铩。
坐窗软语戒寒秋,阴壑收声虚万籁。
可怜脱身疟疠馀,槁项黄馘一何惫。
石脆山中足条草,谁能折来已君疥。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洪朋所作,名为《戏汪汲》。诗中描绘了一位名叫汪汲的少年形象,其身材虽小,但胆量极大,读书时气势如虹,仿佛能吞下渤海和大海。汪汲的书法与文辞如同银钩玉唾般流畅,笔下生风,充满豪情。
诗中提到汪汲曾两次路过重湖,第一次时他似乎想要高声鸣叫,第二次则在南浦显得有些疲惫,翅膀似乎被折断了。这可能象征着汪汲经历了一些挫折或困难。然而,在窗前的轻声细语中,他提醒人们注意即将到来的寒冷秋天,而山谷中的声音仿佛也因他的存在而变得空寂,万物仿佛都沉浸在一种宁静之中。
最后,诗中以“可怜脱身疟疠馀,槁项黄馘一何惫”表达了对汪汲的同情,尽管他从疾病中恢复,但身体却显得枯瘦憔悴。接着,诗人以“石脆山中足条草,谁能折来已君疥”作为结尾,暗示即使在艰难困苦中,汪汲依然坚韧不拔,如同山中之石,即便被折断,也无法完全摧毁其内在的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汪汲坚韧不屈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流露出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
既雨晴亦佳,适与赏心会。
初日照高林,幽泥化轻壒。
步屧随春风,始觉天宇大。
牵怀到空山,逍遥白云外。
青松夹路生,童童状车盖。
清川带华薄,阴壑生虚籁。
性达形迹忘,傲然脱冠带。
薄暮方来归,月光摇浅濑。
我观人生天地间,古今吁嗟行路难。
跻攀尺寸不可上,太行蜀道凋朱颜。
天台胜绝神仙录,遐方企仰倾心读。
跬步之间未暇登,多缘重耳而轻目。
胸量汪汪沧海窄,笔端旧有回天力。
莫年闲伴赤松游,兴来不负东山屐。
华顶万八千丈高,衡南泰北齐堪招。
凌风矫首欲飞举,收拾万象穷秋毫。
方广云中忽披觌,半千圣者皆相识。
妙法轰轰两涧宣,危磴蜒蜒一潭碧。
安得妙手李伯时,貌取牛背刘凝之。
猗欤樗散岩壑底,与世聿兀略不羁。
爱山只愁山可移,独许明月清风知。
兴公按图曾作赋,拂庵未到先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