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国临淄邸,天王别驾舆。
出潜离隐际,小往大来初。
东陆行春典,南阳即旧居。
约川星罕驻,扶道日旂舒。
云覆连行在,风回助扫除。
木行城邑望,皋落土田疏。
昔试邦兴后,今过俗徯予。
示威宁校猎,崇让不陈鱼。
府吏趋宸扆,乡耆捧帝车。
帐倾三饮处,闲整六飞馀。
盛业铭汾鼎,昌期应洛书。
愿陪歌赋末,留比蜀相如。
潞国临淄邸,天王别驾舆。
出潜离隐际,小往大来初。
东陆行春典,南阳即旧居。
约川星罕驻,扶道日旂舒。
云覆连行在,风回助扫除。
木行城邑望,皋落土田疏。
昔试邦兴后,今过俗徯予。
示威宁校猎,崇让不陈鱼。
府吏趋宸扆,乡耆捧帝车。
帐倾三饮处,闲整六飞馀。
盛业铭汾鼎,昌期应洛书。
愿陪歌赋末,留比蜀相如。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颋的作品,名为《奉和圣制途次旧居应制》。诗中描绘了诗人随帝王巡幸而重返故土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繁华时期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适应与肯定。
“潞国临淄邸,天王别驾舆。”开篇即设定了一种帝制时代的壮观场景,展示了皇权的威仪和诗人随行的身份。
“出潜离隐际,小往大来初。”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从隐逸生活回到官场的转变,以及对这种变化的认同和适应。
接下来的几句,“东陆行春典,南阳即旧居。约川星罕驻,扶道日旂舒。”描绘了一幅春天巡幸的画面,诗人随帝王来到了自己熟悉的地方,感受着自然与历史的交融。
“云覆连行在,风回助扫除。”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强调了皇权的神圣和诗人的顺应之情。
“木行城邑望,皋落土田疏。”诗人借景物之转换,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往与现实之间的思考和对比。
“昔试邦兴后,今过俗徯予。”这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过去繁华时期的回忆,以及现在平淡生活的接受,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示威宁校猎,崇让不陈鱼。”这些行文中,诗人通过对帝制活动的描写,再次强调了皇权的威仪,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于个人功名的淡泊。
随后的内容,“府吏趋宸扆,乡耆捧帝车。帐倾三饮处,闲整六飞馀。”则是对诗人所处环境和生活状态的一种描写,显示了诗人的适应与融入。
“盛业铭汾鼎,昌期应洛书。”这两句通过对历史象征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经历的肯定,以及对于未来时期的期待。
最后,“愿陪歌赋末,留比蜀相如。”诗人通过借用古代文学家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像古人一样留下不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种对文学传承的尊崇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帝制活动以及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把握。
力田不逢年,识者未宜闵。
他时岁在金,百两无虚稛。
士生当自量,天道平如准。
汝兄鲁叔山,正坐不前谨。
有琴亦无弦,何心尚求轸。
客来欲颓玉,大白辄满引。
官长既屡骂,诸生亦时冁。
一口吸西江,玄哉居士蕴。
岁寒知苍松,日暮识丹槿。
梦想八九椽,森然罗玉笋。
昆仑左右两招提,中起孤高雉堞西。
不见烧香成宿雾,虚传裁锦作障泥。
萤流花苑飞星乱,芜满春城绿发齐。
长忆凭栏风两後,断虹明处海天低。
鲜鲫经年渍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
後春蓴茁滑於酥,先社姜芽肥胜肉。
凫卵累累何足道,飣餖盘餐亦时欲。
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为旨蓄。
鱼鱐蜃醢荐笾豆,山蔌溪毛例蒙录。
辄送行庖当击鲜,泽居备礼无麋鹿。
三禁提衡系扰龙,拜无烧尾有家风。
班行旧号青云士,宾主今为黄合公。
炯炯坐屏云母隔,珊珊行佩水苍同。
自惊初到蓬莱上,便见骊珠出海宫。
逍遥北窗下,百事远客虑。
无端叶间蝉,催促时节去,愁起如乱丝,萦缠不如绪。
日月岂得已,还复役朝暮。
人生均有得,悲叹我不误。
春愁自天时,感愤亦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