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钵随僧指,潭潭抱月沉。
山云栖画壁,涧雨滴鸣琴。
学佛诗禅静,忘言酒德深。
梧桐花落尽,清绝午馀吟。
一钵随僧指,潭潭抱月沉。
山云栖画壁,涧雨滴鸣琴。
学佛诗禅静,忘言酒德深。
梧桐花落尽,清绝午馀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诗人以“一钵随僧指”开篇,巧妙地将钵盂与僧侣的生活联系起来,暗示了诗中所展现的是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接着,“潭潭抱月沉”一句,通过潭水映月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之中。
“山云栖画壁,涧雨滴鸣琴”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静谧的意境。山间的云雾仿佛在墙壁上留下了自然的痕迹,而山涧的雨水则像是在为远处的琴声伴奏,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和谐。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学佛诗禅静,忘言酒德深”则是对诗人个人修养的体现。通过学习佛法和诗禅,诗人达到了内心的宁静,而“忘言酒德深”则表明了他超越言语、深入内心世界的独特品性。这不仅是对个人修为的赞扬,也是对精神境界高远的肯定。
最后,“梧桐花落尽,清绝午馀吟”以梧桐花落作为结束,既是对季节更替的自然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隐喻。花落象征着繁华的消逝,而“清绝午馀吟”则表达了诗人即使在寂静的午后,也能通过吟诵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诗在静谧中蕴含着深邃的情感和哲理,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上人今去白蘋洲,霅水苕溪我旧游。
夜雨暗江渔火出,夕阳沈浦雁花收。
闲听别鸟啼红树,醉看归僧棹碧流。
若见儒公凭寄语,数茎霜鬓已惊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