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赤凤曲》
《赤凤曲》全文
明 / 李梦阳   形式: 乐府曲辞

前赤凤,后双燕。

头岑岑兮尾涎涎,组帻郎君夜相见。

相见骑白马,惊起城上乌。

城上乌,据巢姇儿夜相呼。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梦阳的《赤凤曲》,以独特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富有动态的画面。"前赤凤,后双燕"开篇,暗示了神秘的凤凰与飞翔的燕子相伴,可能象征着吉祥或不寻常的事件。"头岑岑兮尾涎涎"形容凤凰的神态,"组帻郎君夜相见"则将凤凰与一个夜间出现的神秘人物联系起来,可能是寓意贵族或仙人。

"相见骑白马"进一步描绘了这位神秘人物的出场,其威仪引得城上的乌鸦惊飞,"惊起城上乌"这一细节增添了紧张和惊奇的气氛。最后,"城上乌,据巢姇儿夜相呼"借乌鸦的叫声,渲染出夜晚的寂静和神秘,同时也暗示了某种警示或预兆。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奇特的意象和叙事手法,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氛围,展现了作者李梦阳对于超自然现象的独特想象和艺术处理。

作者介绍
李梦阳

李梦阳
朝代:明   字:献吉   号:空同   籍贯: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   生辰:1472-1530

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汉族,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迁居开封,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猜你喜欢

登红毛城·其一

安平雄镇海连天,海尽天穷何处连。

海岛休誇天堑险,天威直破海门坚。

天桥入海天涯断,海柱遮天海外悬。

锁钥海邦天府重,擎天亘海自巍然。

(0)

凤山八景

郁郁千寻树,葱葱大小山。

影移沧海里,色射碧云间。

蒲柳秋彫质,松杉雪老颜。

折枝如不弃,躐磴敢辞艰。

(0)

登红毛城

回想当年匠石工,层层叠绕捲长风。

波流远去潮声急,山势飞来地脉雄。

几叶渔舟隐现里,数村烟火渺茫中。

而今一眺情何限,鹿耳沙鲲壮海东。

(0)

五妃墓

瘗玉埋香骨未尘,五妃青冢草长春。

云寒孤岛魂相聚,直抵田横五百人。

(0)

罗山志别

从宦无功已自羞,那堪别绪更绸缪。

简书祇许三年住,去志难将十日留。

重叠云山当客路,迷离烟树绕新愁。

牵衣稚子痴于我,错把周侯作细侯。

(0)

巡道周公有社仓之议言事者虑格于旧例公概然力任其成立赋抚恤歌六章发明天道人心之应淋漓悽恻情见乎词用述其意更为推衍言之续成长歌一篇

大灵无涕登苍穹,叫阍不答天梦梦。

开辟以来千万劫,水火疾疫与兵戎。

谁言盛世无灾祲,尧水汤旱周大风。

黔黎浑噩不知识,空自披发号鸿濛。

宣经念佛浑多事,惟有行善可回造化工。

福善祸淫应如响,普天之下其理同。

薄海苍生吾赤子,繄岂澎湖一隅中。

澎湖一岛临汪洋,西扼金厦东台阳。

干戈盗贼总无患,往往凶歉遭奇荒。

未若去岁更周章,黄发遗民见未尝。

四月下种六月旱,旱气蒸郁为螟蝗。

七八九月咸雨洒,腥风瘴雾交迷茫。

早季晚季颗粒尽,饥死者死亡者亡。

别驾蒋公痛悲悯,心如乱发纷?鬤。

驰书乞援赴郡城,郡城大吏动怦怦。

檄委贤能急省难,沈施赞府来经营。

稽查按验分劳役,剋日编成户口册。

徐公继至亦叹嗟,率先安抚筹良策。

诸君实力齐勤民,岂等秦越视肥瘠。

观察周公玉堂英,扬帆远使观沧瀛。

慈帆稳渡叱蛟鳄,抵岸旋闻呼癸庚。

视民疾苦恤民隐,长歌一阕详民情。

酸辛一字一涕泪,抚楮长为太息声。

胜披郑侠流民状,不愧次山舂陵行。

公有福力能起死,变醨养瘠缘真诚。

代公甫到毒龙窜,房豹初临泉味清。

一朝麾节移澎疆,免尔沟壑公能当。

贫民三万七千口,量赈万帑充饥肠。

极贫两月得全活,次贫周月慰所望。

斟酌多寡不一例,其实次贫亦惨伤。

挪借称贷计已尽,纵有田地难换粮。

凫茈芦菔遗此地,本酩竹花寻何方。

岂无山蔬与海菜,啖之令人病而僵。

胡不暂支厅库先施借,约以秋秒来抵偿。

权宜破格恩乃济,斯真救时药之良。

知公用心亦大苦,再议善后设社仓。

陆续拨运不费力,襄诸大府修封章。

台邑仓庾素充积,以盈济虚两无妨。

上达天聪应嘉取,议本通行制已古。

虑或因陈致红腐,年年粜之年年补。

有时巨浪阻风樯,台价不须愁奸商。

一遇青黄呼吸至,官亦云便民亦康。

想到此际休徬徨。

吁嗟乎,读圣贤书学何事,急切难救梓与桑。

遍诉当途听斯语,立法为民计久长。

(0)
诗词分类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诗人
顾野王 张若虚 米友仁 辛延年 程颐 王磐 黄体芳 张红桥 崔曙 饶芝祥 陆世仪 湛方生 赵扩 胡舜陟 窦庠 毛伯温 阎尔梅 刘叉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