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闲居呈复古》
《闲居呈复古》全文
宋 / 司马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闲居虽懒放,未得便无营。

伐木添山色,穿渠擘水声。

经霜收芋美,带雨接花成。

前日邻翁至,柴门扫叶迎。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xiánchéng
sòng / guāng

xiánsuīlǎnfàngwèi便biànyíng

tiānshān穿chuānshuǐshēng

jīngshuāngshōuměidàijiēhuāchéng

qiánlínwēngzhìcháiménsǎoyíng

注释
懒放:悠闲懒散。
营:事务。
伐木:砍柴。
山色:山间的景色。
穿渠:挖开渠道。
擘:分开,这里指听到声音。
经霜:经过霜冻。
芋美:美味的芋头。
接花:带着雨水的花朵。
邻翁:邻居老人。
柴门:简陋的木门。
扫叶:打扫落叶。
翻译
我虽然过着悠闲懒散的生活,但并非无所事事。
砍柴的动作增添了山间的色彩,挖开渠道能听到流水声。
经过霜冻的芋头味道更美,带着雨水的花朵显得更加娇艳。
前几天邻居老翁来访,我在柴门前打扫落叶迎接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逸宁静的田园生活场景,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享受自然之美的心境。开篇“闲居虽懒放,未得便无营”两句,传递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怀,即便是过着不紧不慢的日子,也仍旧保持着内心的平和与充实。

接着,“伐木添山色,穿渠擘水声”描绘了诗人在大自然中从事劳作的画面。这里的“伐木”和“穿渠”,并非出自迫不得,而是为了让居所更加美好,显示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态度。

第三句“经霜收芋美,带雨接花成”则展示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欣赏。这里的“芋”指的是芋头,“花”的具体种类未明,但都与自然界的生命力紧密相连。

最后两句“前日邻翁至,柴门扫叶迎”,则是写诗人对友人的款待之情。邻翁来访,诗人不仅亲自出迎,还细心地扫除了柴门前的落叶,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尊重朋友的品格。

整首诗语言平和,意境宁静,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

作者介绍
司马光

司马光
朝代:宋   字:君实   号:迂叟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生辰: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猜你喜欢

沁园春 和吴子似县尉

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
怅平生肝胆,都成楚越,只今胶漆,谁是陈雷。
搔首踟蹰,爱而不见,要得诗来渴望梅。
还知否,快清风入手,日看千回。
直须抖擞尘埃。
人怪我柴门今始浚攥踏破苍苔。
岂有文章,谩劳车马,待唤青刍白饭来。
君非我,任功名意气,莫恁徘徊。

(0)

兰陵王 赋一丘一壑

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
寻思前事错。
恼杀晨猿夜鹤。
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
长歌自深酌。
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
西风黄菊芗喷薄。
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
入江海曾约。
遇合。
事难托。
莫系磬门前,荷蕢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
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
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0)

洞仙歌 丁卯八月病中作

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
差以毫厘缪千里。
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
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0)

一络索/一落萦

羞见鉴鸾孤却。
倩人梳掠。
一春长是为花愁,甚夜夜、东风恶。
行绕翠帘珠箔。
锦笺谁托。
玉觞泪满却停觞,怕酒似、郎情薄。

(0)

行香子 博山戏呈赵昌甫、韩仲止

少日尝闻。
富不如贫。
贵不如、贱者长存。
由来至乐,总属闲人。
且饮瓢泉,弄秋水,看停云。
岁晚情亲。
老语弥真。
记前时、劝我殷勤。
都休殢酒,也莫论文。
把相牛经,种鱼法,教儿孙。

(0)

小重山 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
十分风月处,著衰翁。
垂杨影断岸西东。
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
有时骑马去,笑儿童。
殷勤却谢打头风。
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诗人
韩忠彦 陈尧叟 郑颢 杨士芳 马援 刘沆 李方膺 全思诚 吴季子 郑伯熊 邓显鹤 侯蒙 陈宏谋 阿桂 金章宗 赵岐 蔡蒙吉 孙浩然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