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攲倒长松。画阑东。坐看庭前锦幕、罥芙蓉。
延霜菊,迎风竹,暮烟中。禁得日斜人散、几声鸿。
墙头攲倒长松。画阑东。坐看庭前锦幕、罥芙蓉。
延霜菊,迎风竹,暮烟中。禁得日斜人散、几声鸿。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寂寥的园林景象。词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园中景物一一展现,营造出一种深秋时节特有的氛围。
“墙头攲倒长松”,开篇即以一株倾斜的松树起兴,暗示了园中的自然景观并非完美无缺,而是带着几分苍老与沧桑感。“画阑东”则点明了观赏的位置,词人站在画阑旁,向东望去,眼中所见皆是园中的景致。
“坐看庭前锦幕、罥芙蓉。”锦幕与芙蓉在此处形成鲜明对比,锦幕可能是指园中装饰的华丽布幔,而罥芙蓉则是指芙蓉花被风吹落,缠绕在某些物体上,既展现了花朵的娇艳,也暗示了季节的更迭。
“延霜菊,迎风竹,暮烟中。”这几句进一步描绘了园中植物的动态美。霜菊在寒霜中依然绽放,竹子则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暮烟笼罩下,一切都显得格外宁静而神秘。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秋日的凉意和淡淡的哀愁。
“禁得日斜人散、几声鸿。”最后两句点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物的离散。随着太阳西斜,游人逐渐散去,只有几声鸿雁的鸣叫在空中回荡,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孤独与凄美。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渲染,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是一首富有意境的佳作。
吾楼虽甚壮,高寒难久居。
长安居不易,视此定何如?
缺月上稍迟,光彩铺平芜。
茫茫坠碧烟,谁辨树与庐?
幽人一再起,已是四更馀。
阑干独来倚,凉风袅衣裾。
吴姬归夜阑,马蹄腾九衢。
千灯出林影,照乘霏明珠。
向曙忽隔世,喧寂理岂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