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来遇明圣,道济宁邦国。
猗欤瑚琏器,竭我股肱力。
进贤黜不肖,错枉举诸直。
宦官既却坐,权奸亦移职。
载践每若惊,三已无愠色。
昭昭垂宪章,来世实作则。
时来遇明圣,道济宁邦国。
猗欤瑚琏器,竭我股肱力。
进贤黜不肖,错枉举诸直。
宦官既却坐,权奸亦移职。
载践每若惊,三已无愠色。
昭昭垂宪章,来世实作则。
这首诗是皇甫镈在唐朝创作的,名为《赋四相诗(其三)》。皇甫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了对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这段文字并非完整的诗歌,而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作者对于明君圣主、治国安邦以及贤能之士的推崇。
“时来遇明圣,道济宁邦国。” 这两句表达了对明智君主的赞颂,指出在这样的领导下国家得以安宁。"猗欤瑚琏器,竭我股肱力" 则是表现了诗人对于贡献自己力量和才华以服务国家的决心。
“进贤黜不肖,错枉举诸直。” 这两句体现了理想中的政治原则,即提拔德才兼备之士,抑制不肖之徒,同时强调公正无私的评价标准。"宦官既却坐,权奸亦移职" 描述的是在这样的治理下,贪官污吏受到惩处,他们的位置被革除。
“载践每若惊,三已无愠色。” 这里的“载践”指的是君主登基,“每若惊”表明每一次君主行事都如同惊雷一般震撼人心,而“三已无愠色”则显示了君主在三次重大行动之后依然保持着不动声色的威严。
最后两句“昭昭垂宪章,来世实作则。” 表达的是希望这些理想的政治行为能够成为后世的法则和榜样。"昭昭"形容明亮、光辉,而"垂宪章"意味着将这些原则传承下去;"来世实作则"则是表明这些原则在未来实际应用中成为了真实可行的准则。
总体来说,这段诗文通过对理想政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和政治理念的深刻认识与高尚追求。
双銮北狩淹归毂,寂寞梁园春草绿。
犹传故老守孤城,官军不到黄河曲。
连云楼橹已灰烬,更倚窗扉防箭镞。
招兵太半出群盗,绣䘿蒙衣屡翻覆。
前宗后社力诛锄,白刃如霜挂人肉。
州桥灯火夜无光,夹道狐狸昼相逐。
往时汴泗绝行舟,市粜十千尘满斛。
衣冠避胡多在南,胡马却食江南粟。
谋臣武士力俱困,海角飘摇转黄屋。
盘庚五迁方择利,昆阳一战何当卜。
宁闻犬豕乱中华,汉祚承天终必复。
夕烽明处望千门,孤臣祇欲吞声哭。
山横晓色中,线路穷崎岖。
何年贯日虹,飘然堕秋虚。
晴晖发灿烂,阴飙助倾输。
淙深粉雪沸,注险龙蛇趋。
平生浩荡胸,对此聊一舒。
苍苍古澄潭,彷佛幽灵居。
奇观付豪逸,馀润分膏腴。
来游今七贤,贱迹欣与俱。
扶筇却轩轾,坐石安氍毹。
壁阴生小寒,赏澹乐有馀。
诗魔久已降,幽事复起予。
为言玉堂人,五字不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