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溪何处路,遥问白髯翁。
佛庙千岩里,人家一岛中。
鱼倾荷叶露,蝉噪柳林风。
急濑鸣车轴,微波漾钓筒。
石苔萦棹绿,山果拂舟红。
更就千村宿,溪桥与剡通。
此溪何处路,遥问白髯翁。
佛庙千岩里,人家一岛中。
鱼倾荷叶露,蝉噪柳林风。
急濑鸣车轴,微波漾钓筒。
石苔萦棹绿,山果拂舟红。
更就千村宿,溪桥与剡通。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图。开篇“此溪何处路,遥问白髯翁”两句,设定了一个寻找溪流去向的场景,同时也烘托出一位年迈的长者,这种开局方式既展现了诗人的好奇心态,也给人以深邃、古朴之感。
“佛庙千岩里,人家一岛中”写出了溪水两旁的景象,一座佛庙隐藏在众多岩石之间,而人们的居所则如同一个岛屿般独立于溪水之中。这里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也映射出一种超脱尘世、寻求心灵寄托的意境。
“鱼倾荷叶露,蝉噪柳林风”两句,则是对溪流生态的细腻描绘。水中的鱼儿在荷叶间穿梭,带动了清晨的露珠,而夏日的蝉鸣声中夹杂着柳树摇曳的风声,这些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能够听到溪边的声音。
“急濑鸣车轴,微波漾钓筒”两句,继续展现了溪流的活力。急流拍打在石上发出如同车轮滚动的声音,而细小的水波则轻抚着渔人的钓筒,这里的对比强调了溪流的力量与宁静的共存。
“石苔萦棹绿,山果拂舟红”两句,则是对溪边植物和山果的描绘。岩石上的苔藓郁郁葱葱,而山中的果实被渔人的小舟轻触着,这里的色彩鲜明,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最后,“更就千村宿,溪桥与剡通”两句,诗人表达了继续深入溪谷,寻找住宿之地的意愿。溪水旁边的桥梁和道路相互连接,使得整个溪谷如同一个巨大的自然居所。
整首诗通过对山川、佛庙、鱼蝉、急流微波等元素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同时也体现出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