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脚微微仄,篁梢个个清。
听钟龙忏悔,入室虎经行。
鞭笋和泥重,头茶带纸轻。
山僧谈往事,一倍惜尘情。
峰脚微微仄,篁梢个个清。
听钟龙忏悔,入室虎经行。
鞭笋和泥重,头茶带纸轻。
山僧谈往事,一倍惜尘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山中寺院景象。首句“峰脚微微仄”,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峰的轮廓,暗示了环境的险峻与幽静。接着,“篁梢个个清”则通过竹林的清雅,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新与脱俗。
“听钟龙忏悔,入室虎经行”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钟声和虎步赋予情感色彩,仿佛钟声在诉说内心的忏悔,虎步在室内诵读佛经,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这种奇特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也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
“鞭笋和泥重,头茶带纸轻”两句,通过具体的物象对比,表现了山中生活的质朴与自然。鞭笋与泥土的厚重,与头茶与纸的轻盈形成鲜明对比,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化,也暗示了生活状态的差异,以及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
最后,“山僧谈往事,一倍惜尘情”两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观察对象——山中的僧侣。他们谈论着过往的经历,对尘世的情感显得格外珍惜。这不仅是对僧侣内心世界的揭示,也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简单、纯净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山中寺院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镜川经几曲,舣棹陟山蹊。
兰若真殊绝,曾邀太白题。
岩松无偃盖,一一欲干霄。
禹贡还堪验,维扬厥木乔。
江南山尽下,淮北野无边。
胜地谁名此,欧阳两字传。
玉梅香已发,天竺红且茜。
冀北盆中珍,寻常烟野见。
齐谐以蜀传,茗叶未抽全。
且就携来种,试烹第五泉。
圣人致熙皞,凤麟在郊棷。
而犹所无逸,巡方民隐剖。
於今四十年,盛典未行久。
藐予蒙业安,负扆为元首。
绳武仰仁皇,承欢奉慈母。
逋赋二百万,蠲除惠农亩。
乘春发行旌,皮轩道游后。
减从敕羽林,修职戒典守。
闾阎期不惊,比户相睦友。
馀暇寄山水,智乐仁者寿。
兹来匪豫游,前徽勉无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