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枕黄河水,上有两人曾饿死。
不同天下人为非,兄弟相看自为是。
遂令万古识君心,为臣贵义不贵身。
精灵长在白云里,应笑随时饱死人。
首阳山枕黄河水,上有两人曾饿死。
不同天下人为非,兄弟相看自为是。
遂令万古识君心,为臣贵义不贵身。
精灵长在白云里,应笑随时饱死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与深邃的人生哲理相结合的画面。开篇“首阳山枕黄河水”两句,勾勒出一幅雄伟的山川江流图景,首阳山宛如巨龙,依傍着滚滚不息的黄河水,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紧接着,“上有两人曾饿死”一句,突然转换了诗意,从宏大的自然景观转向了人间的苦难与悲剧。这两个人饥饿而死的情形,不仅凸显了生活的艰辛,也映射出古代社会的贫困与不公。
然而,在这种环境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怨天尤人,而是表达了一种超然的豁达。"不同天下人为非,兄弟相看自为是"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人性的宽容和理解,以及对于亲情的珍视。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诗人选择相信并维护内心的善良与正义。
"遂令万古识君心,為臣貴義不貴身"两句,则进一步阐释了诗人的价值观。这里的“君心”指的是君主的心愿和品德,而“为臣贵义不贵身”则表明了诗人作为臣子的立场,更重视忠诚和正义而非个人安危。这是对古代士大夫群体精神追求的一种写照。
最后,“精灵长在白云里,应笑随时饱死人”两句,则将视角再次拉远至天际。诗人认为高尚的精神永存于清净的白云之中,而对于那些为物欲所困、最终不得善终的人,只能报以一笑。这不仅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超然态度,也是对世间纷争与悲欢离合的一种智慧体认。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它展现了一种既能感知生活苦难,又不失高远志向与豁达胸怀的哲学情操,是一篇融合了山水田园之美与生命智慧的佳作。
书生浪出值暑天,何啻千里身在船。
今辰忽向船亭坐,头眩犹类濒江牵。
履平刬地若恍惚,四体不舒惯■杌。
自嗟时滞久劳苦,驱驰负得贫筋骨。
奉使衙深少吏胥,干官占了东偏居。
西偏有轩扁清足,憔悴几竿苍竹疏。
射檐莫禁落日晒,平白将身随炉鞴。
不奈羸躯苦热情,无故要偿行脚债。
富池狂游期者谁,卷雪楼燬空有基。
离船未久抱虚晕,孱弱忍蹈波涛危。
官衙寂然且卧病,便行小伺西风劲。
庐山夜眠不熟泪不乾,梧树支离凋井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