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雨苍生素有怀,天心昭格众心谐。
虚檐坐使翻银竹,广亩同看长翠荄。
云暗蛟龙归远海,水高鱼鳖上长街。
朝来送喜千家遍,却道先生语类俳。
霖雨苍生素有怀,天心昭格众心谐。
虚檐坐使翻银竹,广亩同看长翠荄。
云暗蛟龙归远海,水高鱼鳖上长街。
朝来送喜千家遍,却道先生语类俳。
此诗描绘了明代洪武十九年夏五月,广信郡太守彭公与灵台李公为求甘霖,率众在群祠祈祷的情景。诗中运用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展现了两位官员的诚意与民众的期待。
首句“霖雨苍生素有怀”,开篇即点明了雨水对于大地的恩泽与期盼,表达了自然界的渴望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心愿。接着,“天心昭格众心谐”一句,将天意与人心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暗示了祈祷的神圣性和有效性。
“虚檐坐使翻银竹,广亩同看长翠荄”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描绘,展现了雨水带来的变化:檐下银光闪烁的竹叶仿佛在跳舞,广袤的田野上绿草如茵,生机勃勃。这一景象不仅美化了画面,也寓意着雨水的丰沛与大地的复苏。
“云暗蛟龙归远海,水高鱼鳖上长街”两句,进一步扩展了自然界的动态,暗喻了雨水的充沛不仅滋润了土地,也带来了海洋生物的活动,甚至影响到了城市街道。这种跨越空间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最后,“朝来送喜千家遍,却道先生语类俳”两句,以百姓的喜悦之情收尾,呼应了开头的祈雨主题。千家万户皆因甘霖而欢欣,这不仅是对两位官员诚心祈祷的肯定,也是对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官民一心、共同面对挑战的精神风貌。诗人郑真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成功地传达了这一主题,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明代理事诗中的佳作。
迷离衰草秋容老,凄凄蓼花红悴。
归雁横空,疏林坠叶,无限秋声盈耳。重阳过矣。
又疏雨连朝,酿成寒意。
舞蝶伶俜,寻芳犹绕画栏底。
谁家暮砧敲碎,一声声断续,如诉愁思。
瘦菊垂英,轻云弄影,小院添来清致。霜螯正美。
更把酒东篱,浅斟微醉。袖染寒香,晚风侵绣袂。
不恨偏愁,非慵似懒,恹恹终日。
年华逝水,又是暮冬时节。
倚妆台、双颦翠蛾,云鬟强整娇无力。
正峭寒一阵,侍儿低语,夜来微雪。帘密休轻揭。
怕见了梅花,怜伊瘦骨。葱尖拢袖,闲究还丹真诀。
更多情、呵冰草书,几回鹿脯从人乞。
待和风、吹暖兰房,共玩春宵月。
古重宾筵典。达尊三、一身咸备,始膺兹选。
阿大中郎邦族望,久矣心钦上宪。
并举处、辞胡能免。
宠锡恩纶加命服,大宾兄、介弟行无舛。
真盛事,众争羡。荣分巾帼双眉展。
绣帘边、两番观礼,就家开宴。
席位依图酬酢敬,玉饭金羹同献。
洵秩秩、威仪不乱。
却念先人如健在,我门当、分鼎邀天眷。
看给额,一乡善。
绣帏睡起倚香篝。镜光浮。翠云流。
向午恹恹,犹自怯梳头。
廿四番风吹欲尽,花纵好,为谁留。
背人独上最高楼。捲帘钩。黯凝眸。
信道垂杨,难系是孤舟。
渺渺关山烟水外,芳草路,织成愁。
秋雨敲窗急。梦惊回、晓钟乍动,残灯将灭。
片刻相逢留不住,宛转深情如昔。
浑未改、旧时形迹。
醒后音容何处去,但赢来、满枕啼痕湿。
身世恨,一时集。追思往事心伤绝。
痛而今、生诚有怨,死尤无益。
祗悔当年侬负约,不合任君轻别。
何苦把、孱躯偷活。
输与鸳鸯能并命,枉千回百转相忆。
心只愿,早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