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池上,爱电光照遍,晚来清绝。
明月中天三五夜,几见金瓯圆缺。
阆苑栽花,钧天张乐,历乱奇思发。
这番游览,愁肠那不千结。
喜见八凤争飞,六龙竞舞,疑叩华严窟。
回首流民图一幅,狼藉荒郊枯骨。
淮北饥寒,江南佳丽,两样同凄切。
灯前归话,细君相对呜咽。
同行池上,爱电光照遍,晚来清绝。
明月中天三五夜,几见金瓯圆缺。
阆苑栽花,钧天张乐,历乱奇思发。
这番游览,愁肠那不千结。
喜见八凤争飞,六龙竞舞,疑叩华严窟。
回首流民图一幅,狼藉荒郊枯骨。
淮北饥寒,江南佳丽,两样同凄切。
灯前归话,细君相对呜咽。
这首诗名为《湘月·四月十五夜,味莼园观赛珍会,与亚君偕》,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诗人高旭所作。诗中描绘了夜晚在味莼园观赏赛珍会的情景,月光如电,照耀全场,营造出清冷而神秘的氛围。诗人感叹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联想到仙境般的园林和音乐,引发出丰富的想象。接着,他看到华丽的龙凤舞动,仿佛进入了佛教的华严世界,但又看到现实中的流离失所和荒郊白骨,揭示了战乱带来的民生疾苦。淮北和江南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两地人民都在寒冷饥饿中挣扎,令人悲痛。最后,诗人与友人面对此情此景,只能在灯下黯然相对,低声哭泣,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和哀伤。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