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偏虞马易驰,维连以绊出奇思。
除将麋鹿难为系,任是骅骝亦设羁。
卓立试嘶清夜月,恣眠常忆白莎陂。
絷之亦欲饫之节,此事惟应善牧知。
伯乐偏虞马易驰,维连以绊出奇思。
除将麋鹿难为系,任是骅骝亦设羁。
卓立试嘶清夜月,恣眠常忆白莎陂。
絷之亦欲饫之节,此事惟应善牧知。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转折,展现了对马的复杂情感与深刻理解。首句“伯乐偏虞马易驰”,以伯乐(古代善于相马之人)的担忧开篇,暗示马的奔腾速度,引出对驾驭马匹的思考。接着,“维连以绊出奇思”一句,巧妙地引入了“绊”这一概念,既指实际的马缰绳,也暗喻对马的约束与管理方式。
“除将麋鹿难为系,任是骅骝亦设羁。”这两句通过类比,强调了马与麋鹿的不同特性,以及对不同马种采取的相应管理策略。骅骝,即骏马,此处通过对比,进一步凸显了对马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
“卓立试嘶清夜月,恣眠常忆白莎陂。”这两句描绘了马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月夜的嘶鸣与白天的酣眠,展现了马的自然本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卓立试嘶”与“恣眠”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马自由与秩序之间平衡的追求。
最后,“絷之亦欲饫之节,此事惟应善牧知。”这两句总结了主题,表达了对马的管理和喂养的双重关注,强调了善牧者的重要性。通过“絷之”(束缚)与“饫之”(喂饱)的并置,体现了对马的关怀与尊重,同时也暗示了对理想牧马之道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马的深刻洞察,还蕴含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以及对理想管理方式的追求。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