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似吴牛喘月光,领疮磨鞅巧相妨。
何时饱听林间笛,了却官租稼涤场。
我似吴牛喘月光,领疮磨鞅巧相妨。
何时饱听林间笛,了却官租稼涤场。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疲惫与渴望解脱的情境。首句“我似吴牛喘月光”,巧妙地将自己比作在炎炎夏日中喘息的吴牛,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活重压时的疲惫不堪之感。接着,“领疮磨鞅巧相妨”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疲惫感,用“领疮”和“磨鞅”这两个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身心俱疲的状态,仿佛生活的重担不仅压迫着身体,更折磨着心灵。
“何时饱听林间笛,了却官租稼涤场”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与向往。他渴望有一天能够远离尘世的纷扰,静静地聆听林间的笛声,彻底摆脱官府的赋税和农事的劳苦,过上一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压力的逃避,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对理想状态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自由和平静生活的强烈渴望。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情感真挚而深沉,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生活态度的独特理解和艺术表达。
陇树秋深,秦宫月落,携将鹦鹉随归骑。
归来水驿山程,听慧堪论,新诗读向闺人记。
朱帘初捲忽开笼,青云直上堪垂翅。惊视。
千里高飞难致。空辜负、主人情意。
怎似燕燕相依,年年频至。好把奇毛秘。
思乡莫便入函关,且教历尽江南地。
棠梨香冷,御苑云深,迷楼何处。
堤畔销魂,只送行人来去。摇荡春光如许。
似把兴亡诉。看廿四桥头,三千殿脚,一天丝雨。
往事浑无据。莫问离宫路。
蔓草寒烟,已耕断隋皇古墓。纵昔日、明珰翠羽。
被东风添上,数抔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