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吴给事挽词·其一》
《吴给事挽词·其一》全文
宋 / 项安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我来镜水问遗民,想见堂堂报国身。

五月陂塘三百里,千年庙学一番新。

世传风烈今无数,自许经行得最亲。

一读金陵补天议,始知高处更惊人。

(0)
注释
我:代词,指诗人自己。
遗民: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人民,可能指有特殊文化或历史背景的人群。
堂堂:形容词,形容人的气概雄壮。
报国:为国家效力。
五月:农历五月,夏季的一个月份。
陂塘:池塘,乡村常见的水体。
庙学:古代学校或庙宇,兼具教育和祭祀功能。
一番新:全新的面貌。
风烈:英勇的事迹,风范和节操。
无数:众多,形容数量大。
经行:亲身经历,走过的地方。
金陵:古地名,今南京的别称。
补天议:比喻宏伟的计划或革新方案。
高处:比喻崇高的理想或地位。
惊人:令人惊讶。
翻译
我来到镜水边探访遗民,想象中他们是英勇报国的人民。
五月时节,三百里的池塘泛起涟漪,古老的庙学焕然一新。
世人传说他们的英勇事迹数不胜数,我自认为亲身经历的感受最为深切。
阅读了金陵的补天计划,我才明白崇高的理想更加令人惊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为吴给事所作的挽词之一,表达了对故去的吴给事的敬仰和对其事迹的追忆。首句“我来镜水问遗民”,诗人以访求遗民的口吻,展现对吴给事的敬意,暗示其曾关心民间疾苦。次句“想见堂堂报国身”,通过想象,描绘出吴给事英勇报国的形象。

“五月陂塘三百里,千年庙学一番新”,这两句描绘了吴给事可能在的地方,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历史悠久的教育场所,体现了他对文化教育的贡献。诗人借此赞美他的影响深远。

“世传风烈今无数,自许经行得最亲”,进一步赞扬吴给事的高尚品格和行为,说他的事迹广为流传,而自己有幸亲身经历,感到格外亲近。

最后两句“一读金陵补天议,始知高处更惊人”,提到吴给事的某项议论文献,可能是关于改革或治理的策略,诗人读过之后深感其见解独特,见解之高超令人惊叹。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吴给事的描绘和对其事迹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这位杰出人物的敬仰和对其精神的深刻理解。

作者介绍

项安世
朝代:宋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猜你喜欢

水沤二首·其二

至宝何缘识得全,骊珠浮没只俄然。

金仙额上庄严底,只许凡人见半边。

(0)

月下果饮七首·其七

人静更深丈室虚,欲眠聊复小踟蹰。

竹床最冷也成热,羽扇不凉差胜无。

(0)

午热登多稼亭五首·其二

芒鞋葵扇颇萧然,倦倚胡床不是眠。

避暑无藏身去处,追凉行尽竹旁边。

(0)

云际寺前山顶却望幡竿鹧鸪诸山二首·其二

远近青山列画屏,近山浓抹远山轻。

高屏已出低屏外,更有孤峰出一层。

(0)

己未春日山居杂兴十二解·其五

海棠重叶更妖斜,青帝翻腾别一家。

格外出奇人不识,大红抹利小莲花。

(0)

上元后犹寒二首·其二

道是春工做物华,春工元自不由它。

杏花只作去年面,萱草别抽今岁芽。

(0)
诗词分类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诗人
方琬 李文藻 莲花妓 陈大受 许孟容 刘光谦 洪兴祖 彭泰翁 钟谟 洪子舆 徐商 甄后 吴隐之 李勋 左芬 程邃 乙支文德 洪天锡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