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积有馀寒,山高易为暮。
松梢落暝色,忽失苍松处。
行斋倚岩半,谡谡仙风御。
神谧息外营,景清契始遇。
然此不可著,明当清跸去。
雪积有馀寒,山高易为暮。
松梢落暝色,忽失苍松处。
行斋倚岩半,谡谡仙风御。
神谧息外营,景清契始遇。
然此不可著,明当清跸去。
这首诗描绘了方山傍晚时分的景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
首句“雪积有馀寒”,点明了环境背景,冬日的雪后,空气中弥漫着余寒,营造出一种清冷而静谧的氛围。接着,“山高易为暮”一句,通过描述山的高度使得天色显得更为迅速地变暗,进一步强化了傍晚的氛围。
“松梢落暝色,忽失苍松处。”这两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光线逐渐减弱,松树的枝梢上似乎落满了暮色,而在这片光影交错中,苍翠的松树仿佛隐匿于无形,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
“行斋倚岩半,谡谡仙风御。”诗人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行走在半山腰的小屋旁,感受到如同仙人般清风拂面,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内心深处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神谧息外营,景清契始遇。”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平静,与外界的喧嚣隔绝,与眼前的美景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仿佛是心灵与自然的一次相遇,充满了和谐与宁静。
最后,“然此不可著,明当清跸去。”诗人意识到,这样的美好时刻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明天他将离开这里,但心中已深深记住了这一刻的宁静与美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清雅脱俗的意境,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客子倦行役,閒寻古刹林。
双岩来势尽,汇水去声沈。
经社千人会,然灯七佛深。
松行喧万籁,僧定不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