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寂寂银河残,佛镫将现僧呼观。
大被缠腰出殿后,罡风刺骨重裘单。
或高在山低在麓,或远在江近在谷。
万人列炬上山来,阴火磷磷断还续。
疑是元宵锦城烛,又疑星陨如珠联。
濯以甘露光逾鲜,太乙杖藜朝普贤。
化身散作千金莲,烛龙衔耀照重泉。
见大光明有如此,真耶幻耶谁所使。
蛮君鬼伯争前驱,应笑生人冻欲死。
钟鼓寂寂银河残,佛镫将现僧呼观。
大被缠腰出殿后,罡风刺骨重裘单。
或高在山低在麓,或远在江近在谷。
万人列炬上山来,阴火磷磷断还续。
疑是元宵锦城烛,又疑星陨如珠联。
濯以甘露光逾鲜,太乙杖藜朝普贤。
化身散作千金莲,烛龙衔耀照重泉。
见大光明有如此,真耶幻耶谁所使。
蛮君鬼伯争前驱,应笑生人冻欲死。
这首诗描绘的是夜晚寺庙中的一幕,通过细节描绘展现了神秘而庄重的氛围。"钟鼓寂寂银河残",开篇即以寂静的钟鼓声和残月银河映衬出深夜的静谧。"佛镫将现僧呼观",暗示着重要的仪式即将开始,僧侣们被召集前来观看。
"大被缠腰出殿后,罡风刺骨重裘单",写僧人裹紧衣物抵御寒风,表现出环境的严寒,也烘托出观礼的虔诚与决心。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或高在山低在麓,或远在江近在谷",展现了壮观的场景,仿佛万众火炬照亮了山路,形成奇特的阴火景象。
诗人运用比喻,将此景比作元宵节的灯火或星辰坠落,"疑是元宵锦城烛,又疑星陨如珠联",增添了神秘色彩。"濯以甘露光逾鲜,太乙杖藜朝普贤",则象征着神圣的洗礼和对佛教圣贤的敬仰。
最后,"化身散作千金莲,烛龙衔耀照重泉",将佛光比作莲花和烛龙之光,深入地描绘了佛法的宏大与深远。"见大光明有如此,真耶幻耶谁所使",引发读者对真实与幻境的思考。"蛮君鬼伯争前驱,应笑生人冻欲死",以蛮荒之地的神灵和人间寒冷对比,强化了观礼者内心的震撼与敬畏。
总的来说,这首《佛镫歌》以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哲思,描绘了一幅神秘而神圣的佛教仪式画面,展现了作者李鼎元对于佛教信仰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殿春春已去,池台如梦,销魂一顾。
梦不分明,休问谁家庭宇。
淡薄脂痕慵傅,拚禁受、几番风雨。
君莫妒,同命东风,尽甘迟暮。
空自忏、绀鬓年年,情天易老,念念芳悰非故。
不应邂逅,迎笑花枝,如此萧凉情绪。
试检点、人间何味,漫赢得、清愁如许。
谁共语,倦矣栖林静羽。
红儿欲活,是蕊珠内史,托生丹穴。
对对明妆,和就猩猩守宫血。
一片霞痕正午,浓绿衬、朱栏千叶。
商画稿、配入香风,金粉玉胡蝶。花国。又端节。
正唾绒碧窗,酒潮新发。
玻璃指甲,染上麻姑更娇绝。
却笑生来性急,小红豆、一房秋裂。
好夜夜秦楼里,玉箫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