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秦中李筼谷黄门偃松图》
《题秦中李筼谷黄门偃松图》全文
明 / 董其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当年高隐傲千峰,搜得峨眉偃盖松。

出蛰苍龙呈怪状,游空云鹤见遗踪。

居然玉局铭三植,不向金泥羡五封。

顾我亦衔风木恨,并刀一为剪吴淞。

(0)
鉴赏

此诗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题为《题秦中李筼谷黄门偃松图》。诗中描绘了一幅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通过偃松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首句“当年高隐傲千峰”,开篇即点明了隐士的身份和他超然物外的姿态,仿佛他与千峰相对,傲视万物,独享清静。接着,“搜得峨眉偃盖松”一句,进一步描绘了隐士所居之地的环境,峨眉山上的偃松,既显现出自然界的奇观,也象征着隐士内心的宁静与坚韧。

“出蛰苍龙呈怪状,游空云鹤见遗踪”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想象,将偃松比作“出蛰”的苍龙,展现出其形态的奇特与生命力的旺盛;同时,云鹤的出现则暗示了隐士生活中的闲适与自由,以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居然玉局铭三植,不向金泥羡五封”两句,通过对比玉局(象征高洁)与金泥(象征权贵),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推崇,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纯净与自由,而非外在的荣华富贵。

最后,“顾我亦衔风木恨,并刀一为剪吴淞”两句,诗人以自我的身份融入其中,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之美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偃松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更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

作者介绍
董其昌

董其昌
朝代:明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猜你喜欢

浦城入观告别

五载滥竽一素琴,栽桃谩道已成阴。

西山家塾遗风远,南浦波流积岁深。

叙绩不堪程巧拙,趣装宁复计升沉。

临歧卧辙何为祝,乡约亭前有六箴。

(0)

正月初六同饮天恍宗侯·其一

蓂开六叶正春融,紫气侯门倍郁葱。

过客共裁梁苑雪,披襟旋御楚台风。

诗传青玉詶双案,秘有丹书寿八公。

况是维藩新结网,凤毛应见起河东。

(0)

广陵汪景谟招同程六无李烟客诸子赏刘园牡丹

姚魏虚劳绝代誇,寻常栏槛见繁华。

汉宫醉后凝香露,洛浦归来绚彩霞。

芳散满园仍自贵,春残别院若为赊。

何须琼观怀琼树,自是人间第一花。

(0)

过兰溪曾令公招饮金兰书院夜复移席山楼

强出青山逐世尘,登临有地即逡巡。

何期浮海逢关尹,却喜通家是故人。

濲水云霞延落照,兰溪花柳逗馀春。

当筵未可轻相负,更醉山楼明月新。

(0)

赠黄逢永

赋才江夏自家声,第五还高骠骑名。

一出词坛倾左席,居然斯道破坚城。

神交已见双龙合,星聚应占百里明。

屈指生平俱汗漫,尊前那惜更纵横。

(0)

南还途次感怀·其三

虚传韦杜曲,尺五去天居。

近见丝纶府,还淹痛哭书。

帝阍呼不达,谏院席全虚。

窈有处堂虑,无言杞国愚。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诗人
赵扩 胡舜陟 窦庠 毛伯温 阎尔梅 刘叉 陈谏 李格非 刘光祖 崔融 呼文如 陈耆卿 曹端 陆树声 吕蒙正 辅广 高珩 董思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