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严寺里秃鹙儿,不竖幡幢竖贼旗。
白昼杀人凭佛力,严沙沟变火坑池。
福严寺里秃鹙儿,不竖幡幢竖贼旗。
白昼杀人凭佛力,严沙沟变火坑池。
这首诗名为《观烧劫图》,是明代诗人郑文康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悲惨的画面,通过“福严寺”、“秃鹙儿”、“竖贼旗”、“白昼杀人”、“凭佛力”、“严沙沟变火坑池”等意象,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和对无辜生命的同情。
“福严寺里秃鹙儿”,开篇即以“福严寺”这一佛教圣地为背景,却出现了“秃鹙儿”,象征着和平之地遭受了破坏与侵犯。“不竖幡幢竖贼旗”,进一步揭示了寺庙被敌对势力占领,和平与信仰的标志被叛逆者的旗帜所取代,暗示了战争的入侵与破坏。
“白昼杀人凭佛力”,在白天的光明之下,生命被无情地剥夺,而这一切却发生在“凭佛力”的地方,即本应是庇护与救赎之所的寺院内,这不仅是对战争暴行的控诉,也是对人性扭曲的深刻揭露。
“严沙沟变火坑池”,最后两句描绘了战场的惨烈景象,原本平静的沙沟变成了燃烧的火坑与深不见底的池塘,形象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平与战争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强烈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
田舍一犁雨,盎动江南绿。
林外鸠唤晴,了了吾意足。
平野媚烟态,春山豁新沐。
临水杏几株,破颣烂照目。
垄上春作苦,成就仓中粟。
我负穷巷居,文字愧碌碌。
箪食亦不营,何以自结束。
傥遇植杖翁,躬耕山之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