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柳古池阴,寒蝉咽复吟。
近兼风里叶,远带月中砧。
但觉露堪饮,忽惊秋已深。
白头潘骑省,为尔不胜簪。
衰柳古池阴,寒蝉咽复吟。
近兼风里叶,远带月中砧。
但觉露堪饮,忽惊秋已深。
白头潘骑省,为尔不胜簪。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衰柳与古池的凄凉景象,以及寒蝉的哀鸣,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如风中摇曳的树叶和月光下捣衣的声音,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深秋的特有画面。
“衰柳古池阴”,开篇即点明了环境的荒凉与古老,衰败的柳树在阴暗的古池边显得格外孤寂。接着,“寒蝉咽复吟”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寒蝉在深秋的哀鸣,它们的叫声似乎在诉说着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脆弱。
“近兼风里叶,远带月中砧”,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与深度。近处是风吹动的落叶,远处则是月光下的捣衣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深秋特有的生活图景。落叶与捣衣声,分别代表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痕迹,它们共同见证了时间的流逝。
“但觉露堪饮,忽惊秋已深”,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秋天深入的感知。露水虽可饮,却也暗示着季节的寒冷与干燥,而“忽惊秋已深”则直接点出了时间的紧迫感,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飞逝。
最后,“白头潘骑省,为尔不胜簪”一句,以典故入诗,借用了南朝文学家潘岳(字安仁)的典故,表达了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潘岳曾因白发而无法佩戴冠上的簪子,此处诗人以之自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深秋季节的独特感悟,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