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非溪不润,溪非山不幽。
溪山相曳绕,相得转相求。
绿渚衔青壁,群峰下碧流。
恍疑太虚澹,时将物象收。
轻风来窈谷,兰芷在前洲。
跂远人何似,一苇自悠悠。
心微迎鸟语,意得比鱼游。
灭明村火见,孤缆向昏投。
所思不可遗,采芳为谁留。
山非溪不润,溪非山不幽。
溪山相曳绕,相得转相求。
绿渚衔青壁,群峰下碧流。
恍疑太虚澹,时将物象收。
轻风来窈谷,兰芷在前洲。
跂远人何似,一苇自悠悠。
心微迎鸟语,意得比鱼游。
灭明村火见,孤缆向昏投。
所思不可遗,采芳为谁留。
这首诗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交融,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宁静。
首联“山非溪不润,溪非山不幽”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强调了山与溪水相互依存的关系,山因溪水而显得滋润,溪水因山而显得幽深,形象地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
颔联“溪山相曳绕,相得转相求”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关系,溪水和山峦互相环绕,彼此寻求,表达了自然界中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哲学思想。
颈联“绿渚衔青壁,群峰下碧流”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绿洲与青山、碧水相映成趣,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尾联“轻风来窈谷,兰芷在前洲”则通过轻风与山谷、兰花与香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超凡脱俗的意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中间部分“心微迎鸟语,意得比鱼游”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仿佛心灵与自然界的生灵产生了共鸣,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最后,“灭明村火见,孤缆向昏投”描绘了黄昏时分,村落灯火渐渐熄灭,诗人独自一人,缆绳垂落,似乎在寻找归宿,又或是对未来的思考,充满了哲理意味。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