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皓隐南岳,老莱窜河滨。
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
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
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
四皓隐南岳,老莱窜河滨。
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
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
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高士的生活图景,通过对比古代四位知名隐者之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于淡泊明志、超脱世俗的向往。诗中的每一句都引用了历史上的隐逸人物,他们或隐居于名山大川,或乐于平凡简单的生活。
“四皓隐南岳”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四位高士——东园公、綦子、夏黄公、甪里先生,他们为了避免朝廷的诏命而隐居在南岳(今天的衡山)之中。这里象征着对远离尘嚣、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
“老莱窜河滨”则是形容东汉时期的老莱子,他选择了居住在河边,过着与世俗隔绝的生活。这两句共同描绘出隐逸者对自然界的依恋和超脱尘世的心态。
“颜回乐陋巷”中的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以孝悌闻名,他乐于居住在狭窄小巷,体现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虚荣的人生态度。同样,“许由安贱贫”则描述了古代圣人许由对于清贫的接受与享受。
“伯夷饿首阳”中的伯夷兄弟因不愿意在周王朝下做官而选择隐居,最终因为拒绝食用周文王的粮食而饿死于首阳山。这一句表达了对坚守操守、宁死不屈的崇高道德追求。
最后,“天下归其仁”说明在诗人看来,正是这种高洁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世人向往。而“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则是对全诗主题的一种总结和升华,表达了无论生活多么困顿,只要坚持内心的纯净与真实,就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历史隐逸人物的点描,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保持本真的生命态度。
驱犊过前溪,和烟带雨犁。
莳田循界畔,撷水任高低。
妇女成行列,乡邻合作齐。
鼓催沿土俗,歌答和禽啼。
清风徐拂面,霞彩淡粘绨。
时踏闲云径,或过青草堤。
朝同杲日出,暮向茅庐栖。
抱瓮忘机械,娱宾有黍鸡。
纷纷是与非,不到陇之西。
笑杀途中客,急鞭催马蹄。
昔年梦想庾关胜,此日初探岭上春。
驿路渐看征骑远,梅枝先寄授经人。
忆余少小怀孤尚,雄心直抗千秋上。
风尘落落十馀年,谁复百金酬澼絖。
明月从教按剑疑,白雪终投郢客知。
不但风云逢遇合,还将山水对襟期。
从此孙阳垂一顾,骥尾青云高自附。
万里初腾伏枥躯,八荒任纵追风步。
辞行犹未入增江,缟带先投珠浦傍。
近腊沐霜随处满,遥天鸿雁自成行。
庾关此去长安迩,黄金依旧悬燕市。
敢道浮名致此身,且抗前旌报国士。
珍重缄题转自怜,绛帷回首思茫然。
帝城夜望郎星耀,南海应知凤凰传。
荏苒亲闱已十年,而今捧檄转依然。
綵衣舞后情偏剧,绛帐开来鬓尚玄。
漫道竹林誇二阮,即教芹舍兆三鳣。
韩山峍屼堪千古,姓字还同北斗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