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半空人迹稀,老松自偃何年有。
擢干欲耸不及寻,蟠枝却覆遂盈亩。
群凤晒日相婆娑,病蛟眠沙独蚴蟉。
五月南风翠幄凉,三冬朔雪穹庐厚。
本知托植须冈陵,岂应诎身此培塿。
往来不用为叹嗟,题诗调笑儿女口。
古寺半空人迹稀,老松自偃何年有。
擢干欲耸不及寻,蟠枝却覆遂盈亩。
群凤晒日相婆娑,病蛟眠沙独蚴蟉。
五月南风翠幄凉,三冬朔雪穹庐厚。
本知托植须冈陵,岂应诎身此培塿。
往来不用为叹嗟,题诗调笑儿女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寺中老松树的生动画面,充满了自然与历史的交融感。诗人沈遘以“杭州燕思阁分题四首(其一)七言得偃松院”为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哲理思考融为一体。
首句“古寺半空人迹稀”,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显荒寂的氛围,古寺高悬于半空之中,人迹罕至,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接着,“老松自偃何年有”,进一步强调了这棵老松的古老与神秘,它似乎在时间的长河中独自生长,岁月的痕迹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擢干欲耸不及寻,蟠枝却覆遂盈亩”,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老松树干直立但未及高耸,而其盘曲的枝条却覆盖了广阔的地面,展现了老松树独特的形态美和生命力。接下来,“群凤晒日相婆娑,病蛟眠沙独蚴蟉”,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将老松树比作凤凰晒日、病蛟眠沙,既赞美了老松树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它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
“五月南风翠幄凉,三冬朔雪穹庐厚”,这两句描绘了老松树四季不同的景象,五月时分,南风轻拂,老松树如同翠绿的帷幕,带来清凉;而到了冬季,大雪覆盖,老松树又仿佛是坚固的穹庐,抵御严寒。这种对季节变化的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体现了老松树适应环境的能力。
最后,“本知托植须冈陵,岂应诎身此培塿”,诗人借老松树表达了对自身定位的思考,指出老松树虽然生长在低矮的土丘上,但它深知自己应该扎根于高山之上,追求更高的境界。这种自我反思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正是诗人的深刻寓意所在。
“往来不用为叹嗟,题诗调笑儿女口”,结尾两句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收尾,鼓励人们不必为眼前的景象感叹,而是应该以诗文来表达情感,与家人朋友共享这份美好。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