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烟树似西川,独立金台落照边。
乡国微茫劳远梦,家书重叠报荒年。
巴渝地埆翻盐井,夔峡滩高滞米船。
郑侠流民如在眼,一鞭何日上青天。
蓟门烟树似西川,独立金台落照边。
乡国微茫劳远梦,家书重叠报荒年。
巴渝地埆翻盐井,夔峡滩高滞米船。
郑侠流民如在眼,一鞭何日上青天。
这首清代毛澄的《新秋感兴十二首(其十)》描绘了诗人身处蓟门时的所见所感。首句“蓟门烟树似西川”,以烟树比喻远方的故乡四川,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独自站在金台上,夕阳余晖洒落,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怀旧的氛围。
接下来,“乡国微茫劳远梦”进一步抒发了对家乡的遥远和梦境中的乡愁,以及现实中生活的艰辛。“家书重叠报荒年”则揭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家书频繁传递着歉收和困苦的信息,加重了他的忧虑。
“巴渝地埆翻盐井,夔峡滩高滞米船”两句,通过描绘巴渝地区土地贫瘠、盐井艰难开采,以及夔峡滩险阻米船行进,展现了地方经济的艰难和民生的困顿。
最后,“郑侠流民如在眼,一鞭何日上青天”引用了郑侠的事迹,表达对流离失所百姓的深深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改变现状、解救人民疾苦的期盼,以及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于景,反映了清代社会的现实问题,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水波一带隔秋城,不许尘埃接地生。
浓露渐成红蓼色,野风添作小松声。
客来喜自开楼锁,病去逢人语药名。
闲意却多官意懒,旁人传说似渊明。
一见情先熟,相同野外行。
林园仙士守,笔砚小童擎。
鸟上阶除近,冰悬石窦明。
知君吟易就,清思逼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