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缄藏万古谋,畔牢愁思不禁秋。
常怜屈宋鸣中古,不遇丘轲放一头。
文赋东坡推典丽,简书西路失归休。
看公议论方游夏,岂数苏州与柳州。
骨髓缄藏万古谋,畔牢愁思不禁秋。
常怜屈宋鸣中古,不遇丘轲放一头。
文赋东坡推典丽,简书西路失归休。
看公议论方游夏,岂数苏州与柳州。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籀的《次韵答晁以道见赠二首(其一)》。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感慨,表达了对前贤才情的敬仰以及对自己才华的自信。首句“骨髓缄藏万古谋”暗示了深厚的思想底蕴,而“畔牢愁思不禁秋”则流露出囚禁或不得志时的忧郁情绪。接着,诗人提到屈原和宋玉,赞扬他们的才华在古代得以共鸣,但遗憾的是未能得到像孔子、孟子那样的伯乐赏识。
“文赋东坡推典丽”提及苏轼推崇华丽的文风,暗示自己也有类似的文学造诣。然而,“简书西路失归休”又透露出一种失落感,可能暗指仕途上的挫折。最后两句“看公议论方游夏,岂数苏州与柳州”,诗人将自己比作战国时期的大儒游夏,认为自己的见解和才华堪比唐代的柳宗元,强调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和见解独到之处。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自身才情的自许,又有对历史际遇的感慨,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街头大雪一尺馀,相思不见不怨渠。
先生东门种茹藘,悠然不异山中居。
忧时百年弗一摅,却缘病起心眼舒。
行将徙宅通明车,载来家具一半书。
可许借读资抄胥,南村舍人复何如,西山载酒宁忘诸。
策杖陟峰顶,羽人启金扃。
冥心观元化,彷佛见岳灵。
历历指九区,苍苍辩四溟。
陵谷若波涛,微茫讵可形。
群动争飞奔,大运无留停。
仰视浮云征,空虚安可升。
眇焉此浮骸,何堪为列星。
愿留不死乡,炼骨引熊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