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赠孙莘老七绝·其二》
《赠孙莘老七绝·其二》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天目山前绿浸裾,碧澜堂上看衔舻。

作堤捍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

(0)
注释
天目山:一座山的名字。
绿浸裾:绿色浸湿了衣襟,形容环境翠绿。
碧澜堂:一个观赏景色的堂屋。
衔舻:船只接连不断。
作堤:修建堤坝。
捍水:抵挡洪水。
非吾事: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闲送:悠闲地送别。
苕溪:浙江的一条河流。
入太湖:流入太湖。
翻译
天目山前绿色漫溢衣襟
在碧澜堂上观赏船只穿梭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名为《赠孙莘老七绝(其二)》。诗中的意境和用词都极富有画面感和深远的意蕴。

"天目山前绿浸裾" 一句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碧澜堂上看衔舻" 则描绘了诗人在碧澜堂上观赏到船只穿梭的情景。这里的“天目山”和“碧澜堂”都是实指具体的地理位置,但也象征着一片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作堤捍水非吾事"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和忙碌工作的一种超脱态度,通过“非吾事”四字,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不以物喜的高远情怀。

最后,"闲送苕溪入太湖" 一句则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情感状态。这里的“闲送”二字充满了闲适与从容,“苕溪”和“太湖”的结合,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述,更寓意着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乐在其中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人生追求。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题李惟寅山房三十八咏·其二松关

爱此松风吹,柴关抱麋鹿。

白眼四无人,涛声满空谷。

(0)

再叠前韵寄叔时吏部二首·其二

一径蓬蒿任晏眠,东南云壑乍畹连。

浮踪宇宙三生合,片语江湖万古悬。

越水鱼竿忘岁月,吴天龙锷射星躔。

阳春落落犹堪和,敢向钟期话绝弦。

(0)

再送座师陈公

一赋骊驹共黯然,春明回首夕阳悬。

绨袍邂逅三千里,绛帐分携二十年。

祇见中朝传凤德,谁从幽谷辨龙泉。

苍生万室瞻依久,阙下行看太傅旋。

(0)

朱太学元长以新刻过访卒业赋赠余与元长大父司空尊人廷尉通家再世觌其韶令喜溢于辞·其二

彩笔翩翩骤过从,居然文藻挹芙蓉。

门留廷尉甘罗雀,剑授司空欲化龙。

谒帝明光春浩渺,论交平乐暮从容。

当年国士双垂眄,握别衔知思万重。

(0)

李本宁廉访入武林以手书新历饷余溪堂却寄七言八律·其三

翘首湘潭半夕阳,谁传词藻赋高唐。

宗盟一代闻三李,伯仲千秋见二王。

北极云霞回指顾,东山日月谢行藏。

新篇漫惜南游寡,海外流传遍越裳。

(0)

别明元思齐六昆季时余将卜筑葛陂之上诗以订盟二首·其一

短发江湖抱太玄,归携群从兴飘然。

当年溪上闻诸逸,此日林中聚七贤。

卜宅旧寻阳羡口,移家新赴陆浑前。

他时倘遂桑榆筴,一笑玄真卧钓船。

(0)
诗词分类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诗人
李渤 吕端 魏杞 胡则 叶衡 许询 彭启丰 郑谦 刘统勋 徐贤妃 吕公著 萧翼 任华 伯夷 崔旭 张建封 陈敬宗 联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