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无冰涉,荒民不木饥。
桥横侍郎记,墓立舍人碑。
自古谁无死,何人没后思。
淙淙富川水,便是挽歌词。
野渡无冰涉,荒民不木饥。
桥横侍郎记,墓立舍人碑。
自古谁无死,何人没后思。
淙淙富川水,便是挽歌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山水景象和古桥、墓碑等历史遗迹,同时也表达了对逝者的一种哀思。开篇“野渡无冰涉,荒民不木饥”两句,写出了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状况相结合的画面,其中“野渡”指的是乡间的小桥,“无冰涉”显示出季节可能是春或秋,河水已经解冻,可以直接涉过;“荒民”则意味着当地的居民生活贫困,“不木饥”可能暗示他们即使在艰难中也保持着生计。
接下来的“桥横侍郎记,墓立舍人碑”两句,更深入地描绘了历史的痕迹。“桥横”说明桥的位置,“侍郎记”可能是指某位官员或名人的事迹被记录在桥上;“墓立”则写出了古墓的存在,“舍人碑”则是说墓碑上的文字讲述着过去的人和故事。
“自古谁无死,何人没后思”两句,则转向了对生命消逝和人们记忆的哲理性思考。这是诗人通过对景物的观察所引发的一种深刻感慨,表达了对所有生命终将逝去这一事实的认识以及对于那些已经离开的人的怀念。
最后,“淙淙富川水,便是挽歌词”两句,则直接点出了诗中流淌的“淙淙”之声即为哀悼亡者的挽歌。这里的“富川水”可能象征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怀念,而“便是挽歌词”则明示了整个诗篇其实是在吟唱一首哀悼逝者的挽歌。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人文历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死亡和记忆的深刻感悟,是一首情感丰富且思索深邃的挽歌。
这身儿、从来业障。一生空自劳攘。
生生死死皆如梦,更莫别生妄想。没伎俩。
只管去、天台雁荡寻方广。几人不省。
被妻子萦缠,生涯拘束,甘自归黄壤。
世间事,一斤两个八两。问谁能去俯仰。
道义重了轻富贵,却笑轮回来往。休勉强。
老先生、从来恬淡无妆幌。
一声长啸,把拄杖横肩,草鞋贴脚,四海平如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