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候对殿东厢,解后先亲问答详。
碓磨不能移素论,曝芹终欲献清光。
触屏训谄生犹臭,攀槛传名死亦香。
君父临之安所避,凌晨起坐涕淋浪。
梦中候对殿东厢,解后先亲问答详。
碓磨不能移素论,曝芹终欲献清光。
触屏训谄生犹臭,攀槛传名死亦香。
君父临之安所避,凌晨起坐涕淋浪。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梦中与已故去的人交流的情景,表达了对先君的思念和不忘初心的坚持。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精炼,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理想信念的执着。
"梦中候对殿东厢,解后先亲问答详。" 这两句通过梦境设定,表现了与先君交流的迫切和深刻。这里的“殿东厢”可能象征着过去的某个重要场所或记忆,而“解后”则暗示了一种时间的流逝和对话的紧迫感。
"碓磨不能移素论,曝芹终欲献清光。"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坚守初心的决心。“碓磨”指的是古代用来舂米的工具,其“不能移”意味着坚定不移,而“素论”则是对纯洁信念的坚持。“曝芹终欲献清光”中的“曝芹”可能象征着诗人的心志或理想,“呈清光”则表示了对光明正大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触屏训谄生犹臭,攀槛传名死亦香。" 这两句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了生命中某些美好事物即使在死亡之后也依然芬芳。这里的“触屏”可能指的是与先君交流的亲密,“训谄生犹臭”则是说即便是生前的责备或教诲,也仍旧留有余香。而“攀槛传名死亦香”则表明了在死亡之后,美好的名字和事迹依然令人怀念。
"君父临之安所避,凌晨起坐涕淋浪。" 这两句直接点出了诗人面对先君时的敬畏之心,以及无处遁形的情感。“君父”在这里代表了最高的尊严和权威,而“临之安所避”则表现了诗人在这种情境下的无所适从。"凌晨起坐涕淋浪" 则描绘了一种清晨醒来后的泪水涟涟,表达了深沉的悲伤和思念。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梦境中的交流,展现了对已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理想信念坚守不移的执着。它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坚持,是一首情感深沉、意蕴丰富的诗篇。
心光虚映,体绝偏圆。金波匝匝,动寂常禅。
念起念灭,不用止绝。任运滔滔,何曾起灭。
起灭寂灭,现大迦叶。坐卧经行,未曾间歇。
禅何不坐,坐何不禅。了得如是,始号坐禅。
坐者何人,禅是何物。而欲坐之,用佛觅佛。
佛不用觅,觅之转失。坐不我观,禅非外术。
初心闹乱,未免回换。所以多方,教渠静观。
端坐收神,初则纷纭。久久恬淡,虚闲六门。
六门稍歇,于中分别。分别才生,似成起灭。
起灭转变,从自心现。还用自心,返观一遍。
一返不再,圆光顶戴。灵焰腾辉,心心无碍。
横该竖入,生死永息。一粒还丹,点金成汁。
身心客尘,透漏无门。迷悟且说,逆顺休论。
细思昔日,冷坐寻觅。虽然不别,也大狼籍。
刹那凡圣,无人能信。匝地茫茫,大须谨慎。
如其不知,端坐思惟。一日筑著,伏惟伏惟。
《标指六偈.坐禅》【宋·释清远】心光虚映,体绝偏圆。金波匝匝,动寂常禅。念起念灭,不用止绝。任运滔滔,何曾起灭。起灭寂灭,现大迦叶。坐卧经行,未曾间歇。禅何不坐,坐何不禅。了得如是,始号坐禅。坐者何人,禅是何物。而欲坐之,用佛觅佛。佛不用觅,觅之转失。坐不我观,禅非外术。初心闹乱,未免回换。所以多方,教渠静观。端坐收神,初则纷纭。久久恬淡,虚闲六门。六门稍歇,于中分别。分别才生,似成起灭。起灭转变,从自心现。还用自心,返观一遍。一返不再,圆光顶戴。灵焰腾辉,心心无碍。横该竖入,生死永息。一粒还丹,点金成汁。身心客尘,透漏无门。迷悟且说,逆顺休论。细思昔日,冷坐寻觅。虽然不别,也大狼籍。刹那凡圣,无人能信。匝地茫茫,大须谨慎。如其不知,端坐思惟。一日筑著,伏惟伏惟。
https://shici.929r.com/shici/SuTZg.html
曾台宿霞披,滴沥朝露湿。
有客独登临,含情空伫立。
问君伫立何所为,报言远人尝有期。
菊花黄日出山去,芳草绿时犹未归。
万壑千岩望何极,愿托孤鸿寄消息。
少年游衍易蹉跎,翻恐归来不相识。
满目春晖花烂熳,花底幽禽自相唤。
纷纷万类皆有从,独我参差邈云汉。
劝君不用长相思,容颜消竭神空疲。
无情况有西楼月,夜夜清光照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