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标指六偈.坐禅》
《标指六偈.坐禅》全文
宋 / 释清远   形式: 偈颂

心光虚映,体绝偏圆。金波匝匝,动寂常禅。

念起念灭,不用止绝。任运滔滔,何曾起灭。

起灭寂灭,现大迦叶。坐卧经行,未曾间歇。

禅何不坐,坐何不禅。了得如是,始号坐禅。

坐者何人,禅是何物。而欲坐之,用佛觅佛。

佛不用觅,觅之转失。坐不我观,禅非外术。

初心闹乱,未免回换。所以多方,教渠静观。

端坐收神,初则纷纭。久久恬淡,虚闲六门。

六门稍歇,于中分别。分别才生,似成起灭。

起灭转变,从自心现。还用自心,返观一遍。

一返不再,圆光顶戴。灵焰腾辉,心心无碍。

横该竖入,生死永息。一粒还丹,点金成汁。

身心客尘,透漏无门。迷悟且说,逆顺休论。

细思昔日,冷坐寻觅。虽然不别,也大狼籍。

刹那凡圣,无人能信。匝地茫茫,大须谨慎。

如其不知,端坐思惟。一日筑著,伏惟伏惟。

(0)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核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修的境界与过程。诗人以“心光虚映,体绝偏圆”开篇,描绘了心灵的光明与纯净,强调了内在的空性和无边无际。接下来,“金波匝匝,动寂常禅”则进一步阐述了动静之间的和谐统一,禅定并非绝对的静止,而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念起念灭,不用止绝。任运滔滔,何曾起灭。”这一段强调了对念头的自然接纳与放手,不刻意追求或抗拒任何思想的生起与消逝,而是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流动。这种态度体现了禅修中的“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不强求结果。

“起灭寂灭,现大迦叶。坐卧经行,未曾间歇。”这里提到的“起灭寂灭”与“大迦叶”(佛教中著名的禅师)相联系,暗示了禅修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保持觉知,无论是在坐、卧还是行走时,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没有片刻的间歇。

“坐者何人,禅是何物。而欲坐之,用佛觅佛。”这一部分提出了一个反问,引导读者思考禅的本质与实践。禅并非外在的法术或技巧,而是内在的觉醒与自我发现的过程。试图通过寻找外在的佛来获得禅的体验,实际上可能会迷失方向。

“佛不用觅,觅之转失。坐不我观,禅非外术。”强调了禅的真谛在于内在的觉察而非外在的追寻。真正的禅修者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佛,因为佛就在心中。同样,禅也不是一种外在的修炼方法,而是一种内在的体验。

最后,“一粒还丹,点金成汁。身心客尘,透漏无门。”以“还丹”(古代炼丹术中的术语,象征着精神的升华)和“点金成汁”(比喻转化物质世界为精神世界的纯净)为例,形象地说明了通过禅修,个体可以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达到身心的纯净与自由。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哲理性的论述,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禅修的精髓,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禅修,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提升。

作者介绍

释清远
朝代:宋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猜你喜欢

颂古一百则·其五十五

末后句,会也无,德山父子太含胡。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人前唱鹧鸪。

(0)

呈法智大师

处处逢头路,头头是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更思量。

(0)

偈颂一百零九首·其三十五

多处添,少处减。家常用度,文不加点。

(0)

谢送圆照和尚法衣

迦叶师兄守底衣,四边将见逐云飞。

雪峰知是吾家物,合掌低头捧取归。

(0)

颂古十四首·其十三

上树垂机值虎头,自知覆水已难收。

犹能觌面呵呵笑,转却三春作九秋。

(0)

颂古十四首·其二

当堂据坐宝花床,真相从来本自黄。

百万参徒谁不见,何须重把紫金妆。

(0)
诗词分类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诗人
冯道 蒋防 曹禾 陶翰 冯梦龙 查升 孙奇逢 陆羽 陆希声 刘邦 卢谌 顾允成 马怀素 刘三吾 李天馥 杨云翼 乔吉 萧观音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