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祷江神朝复昏,其如洪涝合西昆。
浮天水送千溪沫,入夜潮添三丈痕。
巨浪撼城城欲堕,长堤覆树树微存。
宪台拯溺凭高阁,号泣苍旻几断魂。
拜祷江神朝复昏,其如洪涝合西昆。
浮天水送千溪沫,入夜潮添三丈痕。
巨浪撼城城欲堕,长堤覆树树微存。
宪台拯溺凭高阁,号泣苍旻几断魂。
这首诗描绘了江水泛滥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受灾民众的深切关怀。首联“拜祷江神朝复昏,其如洪涝合西昆”以祈祷江神开篇,表达了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和对神灵的依赖。颔联“浮天水送千溪沫,入夜潮添三丈痕”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洪水汹涌,水势浩大,仿佛要吞没天地,夜晚潮水上涨,水面高出地面三丈之多,景象极其壮观。
颈联“巨浪撼城城欲堕,长堤覆树树微存”进一步渲染了洪水的威力,巨浪冲击城市,似乎要将城市摧毁,长堤被淹没,树木仅剩枝干露出水面,生动展现了洪水肆虐的破坏力。尾联“宪台拯溺凭高阁,号泣苍旻几断魂”则转向了对救援行动的关注,宪台(可能指官府或救援机构)在高阁上指挥救援,百姓在洪水面前哀号哭泣,天空似乎也为之动容,表达了诗人对受灾民众的同情和对救援行动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恐怖,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灾难时的脆弱与坚韧,以及社会对于救助行动的重视与期盼。
旅泊值秋晚,登临良亦佳。
高台始基谁,未觉岁月遐。
维梁汉宠弟,非复莩附葭。
鸣鞭白云上,宝髻翻千鸦。
樽前第词客,坐使屈宋衙。
秖今竟何有,芜没荒烟斜。
秦墟仆翁仲,楚俗悲章华。
空馀古招提,老庞伴丹霞。
花气侵客袂,松声满邻家。
凄凉劫灰地,半似篁竹遮。
坐久雁横野,炊烟映檐牙。
似闻睢阳曲,尚作儿童哗。
惜无斗酒酬,水厄空尝茶。
双睫不能熟,疏钟起初晓。
危栏扶力上,层檐挂云表。
群峰苍玉如,开帘四环绕。
向来声利场,自今眼界小。
两君天下士,一见意倾倒。
有此风味佳,未受秋思恼。
我昔溪上住,盟言寄鸥鸟。
今年纵得来,官事间日少。
樊笼更樊笼,归途天样杳。
是处非不佳,千虑舒怀抱。
浮云且东来,吾家隔林杪。
境熟断难忘,终念今朝好。
世事如大弩,人若材官然。
乘势易发机,非时劳控弦。
又如大水中,置彼万斛船。
虽有帆与樯,亦须风动天。
不见周公瑾,弱龄已飞鶱。
不见师尚父,鹰扬在华颠。
彼非生而材,此岂晚乃贤。
镃基喻智慧,要必有待焉。
叹息狂驰子,尝为愚者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