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愧迂儒厌俗荤,每游香室藉思熏。
别来常似一臂失,话久宁容六耳闻。
人去忽惊函谷履,锡飞无复海东云。
怜君铸佛经千亿,欲借余铜一铸君。
自愧迂儒厌俗荤,每游香室藉思熏。
别来常似一臂失,话久宁容六耳闻。
人去忽惊函谷履,锡飞无复海东云。
怜君铸佛经千亿,欲借余铜一铸君。
这首挽诗表达了对喇嘛翠峰老僧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诗人以“自愧迂儒厌俗荤”开篇,自谦为迂腐的读书人,厌倦世俗的饮食,暗示自己与老僧精神世界的契合。接着,“每游香室藉思熏”描绘了诗人每次进入寺庙时,心灵被香气熏陶的情景,象征着对老僧精神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别来常似一臂失,话久宁容六耳闻”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诗人与老僧分别后的思念之深,如同失去了一臂;相聚时的交谈,仿佛连空气中都充满了对方的声音,难以想象没有老僧在场的情形。这种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人去忽惊函谷履,锡飞无复海东云”则通过想象老僧离去后,仿佛连通往神秘之地的函谷关也失去了踪迹,锡杖也不再随风飘向海东,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老僧离去的震惊与不舍。
最后,“怜君铸佛经千亿,欲借余铜一铸君”表达了诗人对老僧铸就千万佛经的赞叹,同时也流露出希望借用剩余的铜材为自己铸像的心愿,以此寄托对老僧的深深怀念与敬仰。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不仅展现了对逝去友人的哀思,也体现了对佛法和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
不住有佛处,不住无佛处。
万里一条铁,孤鸾无伴侣。
无处不蹉过,有处还却步。
挂角少羚羊,枯桩多死兔。
达也二十九,兴尽复回首。
简也四十馀,寸长竟何有。
人皆笑我愚,我愚学未就。
扑碎古菱花,孰与分妍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