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鹘落空响,卓午生微歊。
浩浩广川陌,靡从安憩劳。
引鞭转山曲,径尾出蓬茅。
叩门息清梵,馀檀香溢寮。
衲子具佛相,兀对形枯彫。
敛神归止水,象以不著超。
尘热一回咀,苦滞多泥胶。
膜拜问大乘,但言去路遥。
怜饥少留住,蒸豆新出庖。
万竹横空来,露气清在醪。
汎几尽云色,不知天日高。
风凉忽洒袂,薄醉亦易消。
暂托等泡电,移踪殊静嚣。
锄笠厉农事,人语错平皋。
问谁戒纷竞,植此方寸苗。
默焉还返瞩,铃语隔九霄。
飞鹘落空响,卓午生微歊。
浩浩广川陌,靡从安憩劳。
引鞭转山曲,径尾出蓬茅。
叩门息清梵,馀檀香溢寮。
衲子具佛相,兀对形枯彫。
敛神归止水,象以不著超。
尘热一回咀,苦滞多泥胶。
膜拜问大乘,但言去路遥。
怜饥少留住,蒸豆新出庖。
万竹横空来,露气清在醪。
汎几尽云色,不知天日高。
风凉忽洒袂,薄醉亦易消。
暂托等泡电,移踪殊静嚣。
锄笠厉农事,人语错平皋。
问谁戒纷竞,植此方寸苗。
默焉还返瞩,铃语隔九霄。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前往横河东林庵的旅程与内心感受。开篇“飞鹘落空响,卓午生微歊”以生动的景象开始,鹘鸟飞翔落地的声音与正午微弱的声响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孤寂的氛围。接着,“浩浩广川陌,靡从安憩劳”则表达了旅途的漫长与艰辛,诗人似乎在寻找一处可以暂时休息的地方。
“引鞭转山曲,径尾出蓬茅”描述了诗人穿越山岭,最终到达草屋的情景。进入庵中,“叩门息清梵,馀檀香溢寮”,清雅的梵音与檀香弥漫在小屋里,营造出一种宗教的宁静与庄严。诗人在这里遇到了僧侣,“衲子具佛相,兀对形枯彫”,他们面容枯瘦,却充满佛性,与世无争。
“敛神归止水,象以不著超”表现了僧侣们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他们通过冥想回归内心的平静,仿佛与外界的纷扰无关。诗人在这里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尘热一回咀,苦滞多泥胶”,他品味着内心的平静,摆脱了世俗的束缚。
“膜拜问大乘,但言去路遥”是诗人向僧侣请教佛法时的情景,对方的回答虽然简单,却蕴含深意。诗人随后得到了僧侣的热情款待,“怜饥少留住,蒸豆新出庖”,在僧侣的关怀下,诗人得到了食物的补给。
接下来的描写,“万竹横空来,露气清在醪”展现了庵内环境的清幽与自然之美,竹影婆娑,露气清新,诗人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自然之中。“汎几尽云色,不知天日高”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他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忘记了时间与空间的存在。
“风凉忽洒袂,薄醉亦易消”描绘了诗人被一阵凉风吹过,酒意也随之消散,身心更加清醒。最后,“暂托等泡电,移踪殊静嚣”表达了诗人短暂停留后的感悟,他意识到生活如同泡沫与闪电,短暂而易逝,但内心保持宁静,远离喧嚣。
“锄笠厉农事,人语错平皋”描绘了庵外农夫劳作的场景,人声嘈杂,但与庵内的宁静形成对比。诗人由此思考起“问谁戒纷竞,植此方寸苗”,他询问谁能在这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同在心中种下一棵苗,不断生长。
“默焉还返瞩,铃语隔九霄”则是诗人离开庵后,回望庵内情景时的感受,铃声在遥远的天空中回荡,仿佛在提醒着他,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是如此珍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前往东林庵的旅程,以及在庵内与僧侣交流、体验自然美景的过程,最终引发了对内心平静与超脱生活的深刻思考。
东峰高如屏,月出久未知。
竹影忽上窗,淡台时参差。
幽人坐数息,瞑久息愈迟。
举目月在窗,便觉心境移。
平生浪纷扰,自省黠半痴。
岁晚得此身,终焉以为期。
山中有寒暄,我不记四时。
乐此见有初,非关未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