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曲港通渔溪,溪边钓艇春烟迷。
晓来拂柳行两岸,绿阴浓处莺声啼。
得鱼不须上城市,沽酒且向篷窗里。
一声欸乃下沧浪,月上疏林回船尾。
潞河曲港通渔溪,溪边钓艇春烟迷。
晓来拂柳行两岸,绿阴浓处莺声啼。
得鱼不须上城市,沽酒且向篷窗里。
一声欸乃下沧浪,月上疏林回船尾。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潞河畔的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和谐的乡村春景图。
首句“潞河曲港通渔溪”,开篇即点明地点,潞河的弯曲河道与渔溪相连,营造了一种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共存之感。接着,“溪边钓艇春烟迷”一句,通过“钓艇”和“春烟迷”两个意象,不仅展现了渔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也渲染了春天特有的朦胧美,使画面更加生动。
“晓来拂柳行两岸,绿阴浓处莺声啼”进一步描绘了清晨时分,阳光透过茂密的柳树洒在河岸上的景象,以及鸟儿在绿荫深处欢快鸣叫的情景。这一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日早晨。
“得鱼不须上城市,沽酒且向篷窗里”则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无需奔波于喧嚣的城市,只需在简陋的船篷内享受一份宁静与满足,一杯浊酒足以慰藉心灵。
最后,“一声欸乃下沧浪,月上疏林回船尾”以一声悠扬的划桨声结束,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随着月光洒满疏林,缓缓回荡在船尾。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