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更伯争雄尊,势如两虎挟一豚。
玉帛事楚方南辕,晋师已及国北门。
郑有人焉国无小,晋楚虽大谈笑了。
临风三叹酹清樽,注目苍陂望高鸟。
晋楚更伯争雄尊,势如两虎挟一豚。
玉帛事楚方南辕,晋师已及国北门。
郑有人焉国无小,晋楚虽大谈笑了。
临风三叹酹清樽,注目苍陂望高鸟。
这首诗描绘了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历史背景,以及郑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句“晋楚更伯争雄尊”点明了晋楚两国在当时的权力争夺中占据主导地位,犹如两虎相争。接着,“势如两虎挟一豚”形象地比喻了晋楚两国的强大势力与郑国的弱小,形成鲜明对比。
“玉帛事楚方南辕,晋师已及国北门”两句,描述了郑国在面对晋楚两国的压力时所采取的策略。一方面,郑国与楚国保持友好关系,派遣使者前往楚国;另一方面,晋国的军队已经逼近郑国的北部边境,形势紧张。这反映了郑国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试图避免直接冲突的外交策略。
“郑有人焉国无小”强调了郑国虽然国土不大,但并不缺乏有能力的领导者,暗示郑国有能力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接下来,“晋楚虽大谈笑了”则表达了尽管晋楚两国实力强大,但在郑国面前也需谨慎行事,体现了郑国在外交上的影响力。
最后,“临风三叹酹清樽,注目苍陂望高鸟”描绘了诗人站在风中,对着清酒长叹,同时眺望着远处的湖泊和高飞的鸟儿。这一场景既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寄托了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度,同时也传达了对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春风桃李,问耐寒何似,霜松雪柏。
珍重拨烦京兆手,早岁声名霹雳。
收卷经论,摆遗荣利,物外多闲适。
熊经龟咽,真传秘诀消息。
奉秩初满华严,韶颜转映,绿鬓方瞳碧。
况□□云供宴几,静对凫翁鹤客。
只恐日边,蒲轮催动,密侍钧天席。
上玉卮尧殿,长生倍注仙籍。
有诗可以吟,何必拟李陵。
有酒可以酌,何必慕伯伦。
自吟复自酌,一笑睨白云。
卷舒见吾道,聚散亦世情。
老我一茅屋,萧萧山下村。
种瓜有馀地,吾亦安吾贫。
兴来即杖屦,孤往无与朋。
晨出未启户,暮归或扣门。
翛然脱尘鞅,无怀与大庭。
所以轩冕贵,不移丘壑心。
此意谁独识,千载一渊明。
渊明不复作,视此壁上琴。
九十春光半晦明,东郊携手趁新晴。
飘零风絮如行客,冷煖厨烟见世情。
宿雨鞦韆花有泪,斜阳古冢草无名。
劝君且尽樽前兴,柳上一声何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