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濯号成都,箨抽亦拟雏。
双蟠扶夏辇,五采负虞图。
致雨润千里,簇云分太湖。
霈恩声应捷,牲帛以时趋。
池濯号成都,箨抽亦拟雏。
双蟠扶夏辇,五采负虞图。
致雨润千里,簇云分太湖。
霈恩声应捷,牲帛以时趋。
这首诗描绘了龙的形象与功能,充满了神话色彩与象征意义。首先,“池濯号成都,箨抽亦拟雏”两句,以“濯”字生动地描绘了龙在水中嬉戏的情景,而“箨抽”则暗示着龙的幼态,整体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氛围。
接着,“双蟠扶夏辇,五采负虞图”两句,运用了双龙护卫的意象,象征着权威与保护,同时也体现了龙作为皇家象征的传统意义。“夏辇”代表了帝王的车驾,“虞图”则是古代帝王的画像,这两者都被龙所扶持,进一步强化了龙的神圣地位。
“致雨润千里,簇云分太湖”两句,则展现了龙的降雨能力,滋润大地,滋养万物,体现了龙对于自然界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它在人们心中的神灵形象。“致雨”、“簇云”等词,形象地描绘了龙在天空中翻腾云海,引发雨水的壮观景象。
最后,“霈恩声应捷,牲帛以时趋”两句,表达了人们对龙的敬畏与崇拜之情。通过“霈恩”(大恩)和“牲帛”(祭品)的描述,展现了人们在特定节日或仪式上对龙进行祭祀的场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龙的描绘,不仅展现了龙的神秘与威严,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寄托,是清代宫廷文学中的一篇佳作。
学古既到古,反求鉴者难。
见诗未识君,疑生建安前。
海畔岂无家,终难成故山。
得失虽由命,世途多险艰。
我皇追古风,文柄付大贤。
此时如为君,果在甲科间。
晚达多早贵,举世咸为然。
一夕颜却少,虽病心且安。
所居似清明,冷灶起新烟。
高情懒行乐,花盛仆马前。
归程不淹留,指期到田园。
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
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