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六月不愁暑,二子水亭萧爽同。
林影溪光坐终日,何须醉引碧荷筒。
无人六月不愁暑,二子水亭萧爽同。
林影溪光坐终日,何须醉引碧荷筒。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里的一幅清凉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境。
“无人六月不愁暑”,开篇即以反问的形式,强调即便是在炎热的六月,也有人能悠然自得,不为酷暑所困扰。这种超脱世俗的洒脱态度,为整首诗定下了轻松愉悦的基调。
“二子水亭萧爽同”,接着点出两位主人公在水亭中共享凉爽之感。水亭作为避暑的绝佳场所,不仅提供了物理上的凉爽,更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超脱。这里的“萧爽”二字,既描绘了环境的清幽,也暗含了心境的淡泊。
“林影溪光坐终日”,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静谧与和谐。林间的光影与溪流的光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美丽画卷。主人公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一整天,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何须醉引碧荷筒”,最后以反问句收尾,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物质享受的淡漠。在诗人看来,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外在的物质满足,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亲近。因此,即使是手持碧荷筒饮酒,也不如在自然中静静地坐着,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清凉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生活情趣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同时也传递出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蓬莱花鸟。
记并宿苔枝,双双娇小。
海上仙姝,唤起绿衣歌笑。
芳丛有时遣探听,东风数声啼晓。
月下人归,凄凉梦醒,怅愁多欢少。
念故巢犹在瘴云杪。
甚闭入雕笼,庭院深悄。
信断羁雌远镇怨索绕。
翠襟近来渐短,看梅花又还开了。
纵解收香寄与,柰罗浮春杳。
记西湖送别,曾共绾,绿杨丝。
怅水去云回,佳期杳渺,远梦参差。
重来访邻寻里,爱卿卿、不减旧风姿。
不着银筝清怨,难题纨扇相思。
暗香销尽合欢枝。
留在锦囊诗。
又越北闽南,秋随雁影,花老莺儿。
应缘采春情重,便*湖、春色恋微之。
扶起晓窗残醉,潮平月落多时。
洗春雨急,碎万点胭脂,荡空无影。
馆娃骨冷。
怅香销麝土,泪殷玉井。
莫怨东风,自古佳人薄命。
掩鸾镜。
纵补得茜瘢,妆坏难整。
芳事谁管领。
但蜜腻蜂房,藓斑鸳径。
一帘画永。
绿阴阴尚有,绛趺痕凝。
彩笔招魂,已是繁华梦醒。
伫芳景。
换西湖、锦云千顷。
雾翅烟须,向云窗斗巧,宫罗轻翦。
翩翩鬓影,侧映宝钗双燕。
银丝蜡蒂,弄春色、一枝娇颤。
谁网得、金玉飞钱,结成翠羞红怨。
灯街上元又见。
闹春风簇定,冠儿争转。
偷香傅粉,尚忆去年人面。
妆楼误约,定何处、为花留恋。
应化作、晓梦寻郎,采芳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