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万里莽空阔,山过长江翠如泼。
楼台高下垂柳阴,丝管啁啾乱花发。
北人却爱江南春,穹碑城外如鱼鳞。
青山江上何曾老,曾见南人是北人。
中原万里莽空阔,山过长江翠如泼。
楼台高下垂柳阴,丝管啁啾乱花发。
北人却爱江南春,穹碑城外如鱼鳞。
青山江上何曾老,曾见南人是北人。
这首明代诗人张以宁的《江南曲》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江南春景图。首句“中原万里莽空阔”展现了空间的辽阔,暗示了江南与中原的不同风貌。接着,“山过长江翠如泼”运用生动比喻,形容山色青翠欲滴,如同泼洒的绿色颜料。
“楼台高下垂柳阴,丝管啁啾乱花发”进一步描绘了江南的繁华与生机,楼阁掩映在垂柳之下,音乐声中繁花盛开,一片热闹景象。诗人笔下的江南,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韵。
“北人却爱江南春,穹碑城外如鱼鳞”表达了北方人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以及江南城市的独特风貌,城墙外的建筑排列整齐,犹如鱼鳞般密集而有序。
最后两句“青山江上何曾老,曾见南人是北人”寓意深远,青山常在,人事变迁,诗人借此表达对江南永恒魅力的感慨,同时也揭示了时间流转中人们对故乡情感的认同和归属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春色和人文景观,展现了诗人对江南风土人情的深深喜爱和怀旧之情。
天台之山四万八千丈,我昔飞梦登其颠。
三更鸡鸣海水赤,白云万顷皆琼田。
长松如龙倚绝壁,飞瀑悬崖练花白。
仙人邀我饭胡麻,洞府高寒留不得。
却从天姥蹋虹霓,独抱明河秋月归。
别来此境不复到,空谷夜夜青猿啼。
丹丘有客持束绢,使我玩之神不倦。
林峦暝色隔烟萝,仿佛当年梦中见。
故山桃花今有无,刘郎何不归仙都。
刘郎何不归仙都,莫向人间寻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