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帝惟称泰氏,至人或可同情。
德机时出时入,心镜不将不迎。
浑沌终无七窍,渊流忽有三名。
寄言南北相遇,休使中央日惊。
古帝惟称泰氏,至人或可同情。
德机时出时入,心镜不将不迎。
浑沌终无七窍,渊流忽有三名。
寄言南北相遇,休使中央日惊。
此诗以庄子《南华经》为灵感,融汇道家哲学思想,探讨宇宙与人性的深刻议题。诗人郭之奇巧妙地运用六言七章的形式,构建了一幅宏大的哲学画卷。
首句“古帝惟称泰氏”,开篇即点出远古时代,泰氏作为理想帝王的形象,象征着道德与权力的完美结合。接着,“至人或可同情”则引出至人的概念,强调了超越常人的精神境界,与泰氏形成对比,暗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德机时出时入,心镜不将不迎”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德行与心境的关系。德行如同机巧,时隐时现,而心镜则需保持清明,既不主动追求也不被动接受,体现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
“浑沌终无七窍,渊流忽有三名”则通过比喻,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变化。浑沌象征原始混沌状态,无七窍意味着未分化;而渊流则代表了万物的流动与变化,三名则是指事物的三种基本属性或状态,展示了宇宙运行的规律性与复杂性。
最后,“寄言南北相遇,休使中央日惊”两句,以南北相遇的场景,寓意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汇融合,提醒人们在交流中应保持内心的平静,避免因外来影响而产生不必要的惊扰,强调了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神话、哲学概念的巧妙引用和融合,展现了深邃的宇宙观和人生哲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思考。
清词曾寄,楚江头、俯仰又成今昔。
想见当年挥彩笔,摇动三江七泽。
凡桂洲前,青云楼下,剩有烟霞迹。
灵岩玉洞,真是神仙窟宅。
何时双舄飞来,一筇相伴,共领看山敕。
却把平生诸翰墨,留记名山石室。
我爱桥翁,江南才子,一代文章伯。
山中无事,芳尊但少佳客。
簇蝶裙腰,钿蝉鬓影,前度嬉游春时节。
绮陌香泥,昨夜初飘春雪。
妆点出、夹岸琼楼,映灯火、繁星明灭。
那知他、瓦冷圆月,栏干偎罢被池热。
匆匆骊唱又发。谁向青青客舍,垂条攀折。
淡粉轻烟,珍重泰娘留别。
邀顾曲、檀板梨园,约载花、玉骢金埒。
总今日、回首音尘,个侬先愁绝。
皓月盈怀,放大光明,坦然不疑。
正罗襟乍解,微闻芗泽,绫衫半御,嫩见柔荑。
荡到肩齐,拊来手滑,目送笼烟白玉脂。
庄严甚,只乳峰高处,未许人窥。华鬘法象如斯。
便图佛长生若可为。
矧当心披豁,鹤真壁立,游行绰约,燕岂环肥。
润质花浓,圆姿雪艳,信是春妆绝妙时。
深深祝,祝门阑雀选,坦腹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