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武鸳鸾缀近班,愧无谋略济时艰。
打包结伴寻芳去,相对僧窗一味闲。
接武鸳鸾缀近班,愧无谋略济时艰。
打包结伴寻芳去,相对僧窗一味闲。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退朝后的心情与所见之景。首句“接武鸳鸾缀近班”,以“鸳鸾”比喻朝中官员,形象地描述了他们排列整齐、有序入朝的情景,体现了官场的秩序与和谐。然而,“愧无谋略济时艰”一句则流露出诗人对自己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自谦与反省,表达了他对于未能为国家解决困难感到内疚和自责。
接下来的“打包结伴寻芳去”,则展现了诗人退朝后的放松与寻求自然之美的愿望。他与同伴一起离开繁忙的官场,前往寻找春花烂漫之处,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自然的宁静。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希望通过亲近自然来暂时忘却政治的烦恼与压力。
最后一句“相对僧窗一味闲”,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与僧侣相对而坐,共同享受着这份宁静与悠闲。这里的“僧窗”不仅指具体的窗户,更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超脱。通过与僧侣的交流或独自静思,诗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体验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从忙碌的政务中抽身,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之美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变化,也蕴含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普遍人性。
东风桃李斗芳辰,城边陌上啼莺新。
当窗美人罢针线,并结秋千招比亲。
百尺长绳挂香雾,结束衫裙学仙举。
一回蹴踏一回高,渐绝飞尘逼清宇。
幼女十五才出闺,举步娇羞花下迷。
自矜节柔绝轻趫,不倩人扶独上梯。
春意撩人重离析,每出邀欢不知夕。
柳暗沙昏未肯归,汗湿鲛绡不爱惜。
此戏曾看北地多,三三五五聚村娥。
笑声远出垂杨里,倦游归客意如何。
今日江南初见此,丽人如花映瑶水。
金饰丹题彩作绳,宜在君家院墙里。
怅忆山中暮,佳期渺未归。
蘼芜含露叶,杨柳乱烟晖。
离瑟开尘匣,余香卷夜衣。
愁心不及鸟,犹逐白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