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饥犹可忍,民饥谁恻隐。
吾评首阳薇,不若石竺笋。
自饥犹可忍,民饥谁恻隐。
吾评首阳薇,不若石竺笋。
这是一首表达对民生疾苦深切关怀的诗句,出自北宋时期文学家刘克庄之手。诗人通过自我与民众饥饿感受的对比,强烈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责任感。
“自饥犹可忍”意味着个人即使面临饥饿也还能够忍耐,但当看到“民饥”,即广大人民受到饥饿折磨时,那种痛心却是难以言表的。这里诗人用“谁恻隐”来提问,实际上是在强调这种同情与责任感。
接着,诗人提及“吾评首阳薇,不若石竺笋”,这是通过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比较来暗喻自己的才华不被重视或施展的困境。首阳薇(即菟丝子)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以比喻贤才,而“不若”意味着不如,石竺山之笋则是诗人自比,表达自己虽然有才能却不如那些得以施展的贤才。
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交织,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大冬衍阳人久渴,井泥无泉百川竭。
老天有意濡沫之,一夜幻成三尺雪。
勿嘲见卵索时夜,在眼来牟疑仿佛。
蹇予谁敢贪天功,片片无非后皇德。
由来此物贵腊前,况复霏霙当畅月。
坡公守颍足风流,坐看斜飞咏愁绝。
明朝亦欲踵前规,试与诸君相暖熟。
老翁关门贪睡味,朝廷近事到耳疏。
朝起忽收故旧信,得此痛哭流涕书。
书中近道果何事,人心天命关机枢。
昔无叛民今已起,赤子至此谁之辜。
公田下损而上益,楮法子废而母孤。
三尺孤童尽知得,谁能暴虎编其须。
朝阳一鸣百聩醒,幸哉公有而绝无。
三后在天甚神圣,佑此一脉皇基扶。
我非庆历石守道,聊题数语昭群愚。
掀髯一笑天地间,八代文衰谁为起。
夷陵丹砂空自光,中山老?
不可使。
一从麦秀获麟台,二千余载无文字。
谪仙岂无希圣心,谁其起予二三子。
张君忽赠白云句,墨妙笔精真可喜。
宗师奇涩费吟噍,三读方能得其意。
夺髯苍鼠色无冤,吐气黑蛟云可致。
恨子初筵我旅酬,妙处安能为标指。
惧遭掎摭不哦诗,畏触祸刑宁作史。
翰林主人子墨卿,昔也同盟今趣异。
不见当年圣德诗,犹被他人呼怪鬼。
惭君问我乞余丸,安得锦囊出怀裹。
丈夫盖棺事始定,斯文固应付后死。
试问涪翁余七言,松苓臭味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