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年年撚指过,急如催浪转长河。
鼎中日月知人少,世上阴阳识者多。
尽为资财损真性,皆因女色逐流波。
□□半有归泉路,忍把真元乱鬼魔。
不觉年年撚指过,急如催浪转长河。
鼎中日月知人少,世上阴阳识者多。
尽为资财损真性,皆因女色逐流波。
□□半有归泉路,忍把真元乱鬼魔。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继先的《金丹诗四十八首》中的第四首。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道教修炼之道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于世俗生活中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沉迷女色所带来的警示。
"不觉年年撚指过,急如催浪转长河。"
这一联通过比喻手指快速翻动与奔腾汹涌的长河,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匆忙,表达了对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鼎中日月知人少,世上阴阳识者多。"
这里的“鼎”指的是古代用来观察天文气象的器具,比喻道家修炼之地。诗句表明在修炼真理的人很少,而能够认识到宇宙间阴阳变化规律的人却很多,暗示了对当时社会中人们认知浅薄的批评。
"尽为资财损真性,皆因女色逐流波。"
这一联则指出人们往往为了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以及由于沉迷于女色而随波逐流,这是诗人对于世俗生活中两大诱惑的批判。
"□□半有归泉路,忍把真元乱鬼魔。"
这里“□□”处应为“难寻”或“少有”,意指找到回归本真的道路十分困难。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不能坚守真性、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被迷惑和干扰的悲哀。
整首诗通过对比修炼与世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道家真理、保持本真的重要性,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晓风猎猎笛横秋,泽国名山九日游。
万里烟云归老眼,千年形势接中州。
丘原到处堪怀古,萸菊随时岂解愁。
此日此心谁共领,朝宗江汉自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