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大涤洞留题·其二》
《大涤洞留题·其二》全文
宋 / 裴良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鸠杖先生旨趣深,探直搜隐事幽寻。

顶头有眼谁能识,心鉴无尘物莫侵。

洞里烟霞人不老,水边花木自成阴。

乞师金鼎丹炉火,为慰平生觉道心。

(0)
翻译
鸠杖先生的思想深邃,他深入探究真理,寻找隐藏的秘密。
他的智慧犹如头顶的眼睛,无人能识破,心灵纯净,不受外界杂念干扰。
在洞穴中的烟霞中,他仿佛永葆青春,水边的花草自然为他遮荫。
他向师尊求取炼丹的金鼎之火,以此来抚慰他一生对道的追求和感悟。
注释
鸠杖:古代学识渊博的长者象征,可能指代诗人敬仰的人物。
旨趣:思想、志趣或目标。
搜隐:探寻隐藏的事物或知识。
心鉴:内心明镜,指清澈的心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山中洞穴之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表达了对道法修炼和精神世界的追求。"鸠杖先生旨趣深,探直搜隐事幽寻"一句,描绘了一位仙风道骨的高僧或道士,其洞察力深邃,不仅能洞见世间万物,更能探究宇宙之奥秘。

"顶头有眼谁能识,心鉴无尘物莫侵"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精神境界的赞美与向往。这里的“顶头有眼”指的是内在的智慧和洞察力,而非外在的五官;“心鉴无尘”则象征着一颗清净无染的心灵,能够不为世间纷扰所动。

"洞里烟霞人不老,水边花木自成阴"两句,则是对大自然之美景的描绘。洞穴中烟霞缭绕,给人一种超脱尘世、永恒不朽的感觉;而“水边花木自成阴”则表现了自然界无为而治的和谐状态。

"乞师金鼎丹炉火,为慰平生觉道心"一句,则是诗人对这位高僧或道士的请求,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点,在修炼过程中得到内心的安慰和启示。这里的“金鼎丹炉火”象征着煅烧灵魂、锤炼精神的过程。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洞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道法修炼和精神追求的向往,以及对内心清净无染状态的赞美。

作者介绍

裴良杰
朝代:宋

裴良杰,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为忠州团练使(《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之一○四)。今录诗三首。
猜你喜欢

长相思·净亭亭

净亭亭。
步盈盈。
蝉影明绡傅体轻。
水边无限情。
翠尊倾。
翠鬟倾。
归去如何睡得成。
西风吹酒醒。

(0)

谒金门·银漏滴

银漏滴。
午夜平康巷陌。
双掩兽环人语寂。
余香无处觅。
回首旧游踪迹。
绀碧染衣犹湿。
一饷沈吟谁会得。
月明春店笛。

(0)

渔家傲·深意缠绵歌宛转

深意缠绵歌宛转。
横波停眼灯前见。
最忆来时门半掩。
春不暖。
梨花落尽成秋苑。
叠鼓收声帆影乱。
燕飞又趁东风软。
目力漫长心力短。
消息断。
青山一点和烟远。

(0)

侧犯·素秋渐爽

素秋渐爽,倚香曲枕情依旧。
怀袖。
浸数尺湘漪、簟纹皱。
悲欢尽梦里,玉骨从消瘦。
空又。
思太液芙蓉未央柳。
翔凤何在,乐府传孤奏。
人病酒。
有鸳鸯双字倩谁绣。
拜月西楼,几声滴漏。
应恐纨洁,已疏郎手。

(0)

鸣梭·织绡机上度鸣梭

织绡机上度鸣梭。
年光容易过。
萦萦情绪,似水烟山雾两相和。
谩道当时何事,流盼动层波。
巫影嵯峨。
翠屏牵薜萝。
不须微醉自颜酡。
如今难恁么。
烛花销艳,但替人、垂泪满铜荷。
赋罢西城残梦,犹问夜如何。
星耿斜河。
候虫声更多。

(0)

摸鱼儿·掩朱弦

掩朱弦、住听金缕。
天涯同是羁旅。
多情记把香罗袖,残粉半黏荆树。
还信否。
便忍道、石台暗寂春无主。
分明间阻。
那睡鸭嘘云,翔鸳溜月,此际更休语。
人间世,谁识缄愁最苦。
轻帆重解烟雨。
而今翻笑周郎误。
挑剔寒缸寻谱。
游倦处。
果因甚、亭亭瘦影如前度。
无由寄与。
待谢却梅花,东风为我,吹梦过淮浦。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诗人
杜濬 毕构 班超 杨朱 张爱玲 石评梅 卜商 言偃 宰予 仲由 子贡 子有 仲弓 伯牛 闵子 蔡文姬 孟子 孔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