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读濂溪书,每爱爱莲趣。
是地名莲池,孰不生景慕。
忆我丙寅秋,曾一至其处。
今岁西巡归,保阳驻行辂。
乘间复来游,散洒怡神虑。
遥帷搴纵览,棐几凭搜句。
置之若澄图,曲折高下布。
浮屠亦传斯,极乐可證悟。
儒墨岂同道,吾兹故不赋。
昔读濂溪书,每爱爱莲趣。
是地名莲池,孰不生景慕。
忆我丙寅秋,曾一至其处。
今岁西巡归,保阳驻行辂。
乘间复来游,散洒怡神虑。
遥帷搴纵览,棐几凭搜句。
置之若澄图,曲折高下布。
浮屠亦传斯,极乐可證悟。
儒墨岂同道,吾兹故不赋。
此诗由乾隆皇帝所作,题为《题张若澄莲池书院图因叠前韵》。诗中表达了对莲池书院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儒学与佛教不同哲学思想的思考。
首句“昔读濂溪书,每爱爱莲趣”,引出对周敦颐(濂溪先生)及其著作《爱莲说》的崇敬,以及对莲花纯洁品质的喜爱。接下来“是地名莲池,孰不生景慕”则表达了对莲池书院所在之地的向往和敬仰。
“忆我丙寅秋,曾一至其处。今岁西巡归,保阳驻行辂”描述了诗人曾经造访莲池书院的经历,以及此次再次经过时在保阳停留的情景。通过“乘间复来游,散洒怡神虑”表达出诗人对书院环境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
“遥帷搴纵览,棐几凭搜句”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远眺,坐在木制书桌旁构思诗句的画面,展现出诗人创作时的专注与灵感。
“置之若澄图,曲折高下布”形容了书院环境的布局如同一幅清晰的画卷,高低错落,充满艺术感。
“浮屠亦传斯,极乐可證悟”提到佛教中的寺庙也传承着这样的理念,追求极乐世界的觉悟,体现了诗人对不同文化思想的包容与思考。
最后,“儒墨岂同道,吾兹故不赋”表明儒家与墨家的思想虽有差异,但诗人并不在此进行赋诗,可能意味着他更倾向于以实际行动而非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
整首诗通过对莲池书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平生景风操,慷慨怀赋竹。
恨无百亩地,相与种黄独。
只有满架书,可寄千古目。
何敢偭规矩,周容竞追曲。
彼不见泰山,政以鹿斯逐。
子酌芝山泉,天运两回复。
应感鹤鸣章,聊以石攻玉。
迁乔岂不佳,岁寒须入谷。
天地何方圆,吾将叩归鹄。
醉醒琼花露。买扁舟、邵伯津头,向秦邮去。
流水孤村鸦万点,忆少游、回首斜阳树。
又访著、山阳酒侣。
细剔留城碑藓看,上歌舞、一啸江东主。
望凫峄,过邹鲁。孔林百拜瞻茔墓。
历四阜、少皞之墟,大庭之库。
竟涉汶河登泰岱,候清光,夜半开玄圃。
迤逦问、东平归路。
蚩冢黄花吟笑罢,下新州,醉白楼头赋。
复淮楚,寻故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