齑粥朝朝长白寺,衣冠夜夜百原山。
三年枕席何曾设,一纸家书亦不看。
齑粥朝朝长白寺,衣冠夜夜百原山。
三年枕席何曾设,一纸家书亦不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献章对梁景行天壶书屋的日常生活状态的刻画。"齑粥朝朝长白寺",诗人每日清晨在长白寺附近以齑粥为食,暗示了他可能过着清苦的僧侣或隐士生活。"衣冠夜夜百原山",夜晚则身披衣物,独自在百原山中度过,表现出他的孤独和对知识的追求。
"三年枕席何曾设",诗人强调了长时间以来对物质享受的忽视,连基本的床席都没有好好铺设,反映出他对精神世界的执着。"一纸家书亦不看",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尘世琐事的疏离,连家信都不屑一顾,可能是为了专心于学问或修行。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简朴的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陈献章超脱世俗、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决心和心境,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清高与坚韧。
昨日哭寝门,今日哭寝门。
借问所哭谁?
无非故交亲。
伟卿既长往,质夫亦幽沦。
屈指数年世,收涕自思身。
彼皆少于我,先为泉下人。
我今头半白,焉得身久存?
好在元郎中,相识二十春。
昔见君生子,今闻君抱孙。
存者尽老大,逝者已成尘。
早晚升平宅,开眉一见君。
龙蛇隐大泽,糜鹿游丰草。
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
吾亦爱吾庐,庐中乐吾道。
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
各附其所安,不知他物好。
坐爱前檐前,卧爱北窗北。
窗竹多好风,檐松有嘉色。
幽怀一以合,俗念随缘息。
在尔虽无情,于予即有得。
乃知性相近,不必动与植。
怪君不喜仕,又不游州里。
今日到幽居,了然知所以。
宿君石溪亭,潺湲声满耳。
饮君螺杯酒,醉卧不能起。
见君五老峰,益悔居城市。
爱君三男儿,始叹身无子。
余方炉峰下,结室为居士。
山北与山东,往来从此始。
美人别君去,自去无处寻。
旧物零落尽,此情安可任?
唯有缬纱幌,尘埃日夜侵。
馨香与颜色,不似旧时深。
透影灯耿耿,笼光月沉沉。
中有孤眠客,秋凉生夜衾。
旧宅牡丹院,新坟松柏林。
梦中咸阳泪,觉后江陵心。
含此隔年恨,发为中夜吟。
无论君自感,闻者欲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