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松青铁干,童童三尺馀。
花实少姿媚,独与寒心俱。
暴霜时侵凌,奋怒张雄须。
长楸拥肿材,旁荫可容车。
秋风一夕来,解剥惟朽株。
物性在坚柔,何必长短殊。
楸叶已泥滓,松干犹青肤。
无烦问高下,且辨荣与枯。
短松青铁干,童童三尺馀。
花实少姿媚,独与寒心俱。
暴霜时侵凌,奋怒张雄须。
长楸拥肿材,旁荫可容车。
秋风一夕来,解剥惟朽株。
物性在坚柔,何必长短殊。
楸叶已泥滓,松干犹青肤。
无烦问高下,且辨荣与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獬的《感秋六首(其二)》,通过对短松和长楸两种树木的对比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物性的感慨。短松虽青铁般坚硬,只有三尺多高,花果不繁,却能抵抗严寒,象征坚韧不屈的精神。然而,在秋风的摧残下,长楸这种看似粗壮的大树却不堪一击,一夜之间只剩朽木。诗人借此寓意,世间万物各有特性,坚与柔并非以长短论英雄,而是要看其本质是否坚韧,是否能在逆境中保持生机。
短松的青干挺立,花实虽少却显孤傲,与寒冷共存,显示出一种内在的力量。而长楸虽然起初庞大,最终却因脆弱而被秋风轻易剥落。诗人认为,无论是短松还是长楸,它们的荣枯更应关注于内在品质而非外在形态,这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整首诗语言简洁,寓言性强,富有深意。
龙泉饯语馀,便使借船居。
津吏方抽木,官人但载书。
潮通白碇石,身近碧京鱼。
一卷新文就,皋禽亦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