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峰高下叠,其象曰如帽。
时物岂古称,易名从吾好。
僧绍此徜徉,有似披裘钓。
苟知兹所题,延宾合迎扫。
沈约实起予,崔琰或可肖。
夫惟君子德,足贲千秋耀。
一峰高下叠,其象曰如帽。
时物岂古称,易名从吾好。
僧绍此徜徉,有似披裘钓。
苟知兹所题,延宾合迎扫。
沈约实起予,崔琰或可肖。
夫惟君子德,足贲千秋耀。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山峰的形态,以帽子为喻,形象生动。诗人通过“时物岂古称,易名从吾好”表达了对自然景观命名的自由与随性。接着,诗人联想到僧绍,仿佛他正如同披着裘衣的渔翁般悠然自得地漫步于山间。诗人认为,如果能理解这座山峰的名称所蕴含的意义,那么在邀请宾客时,应当像迎接贵客一样恭敬。
最后,诗人提到沈约和崔琰,似乎在赞美君子之德,能够光照千秋。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蕴含了对品德的颂扬,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向往。诗中运用了比喻、联想等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描写更加生动,情感表达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