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拂子朝到西天,暮归唐土。
也无佛,也无祖,夜半日输正当午。
露柱灯笼?著时,谁道黄金如粪土。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拂子朝到西天,暮归唐土。
也无佛,也无祖,夜半日输正当午。
露柱灯笼?著时,谁道黄金如粪土。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本才的《偈十二首》之一,通过独特的语言和比喻,表达了禅宗思想中的“无”与“有”的辩证关系,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首句“二由一有,一亦莫守”,点明了“有”与“无”的关系,即一切事物皆由一个根本的“一”生发而来,但又不能固守于这个“一”,因为万物在不断变化中体现着“有”。接下来,“拂子朝到西天,暮归唐土”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拂子象征着佛法的传播,从西方(佛教发源地)传至东方(唐朝),又回到西方,寓意佛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也无佛,也无祖,夜半日输正当午”进一步阐述了禅宗的“无我”观念,强调佛法的本质并非依赖于外在的神佛或先祖,而是内在的觉悟。这里以“夜半日输正当午”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时间的流转与佛法真理的恒常不变。
最后,“露柱灯笼著时,谁道黄金如粪土”以露柱和灯笼的比喻,暗示了佛法的普遍性和价值,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事物,也能成为指引人们觉悟的灯塔。同时,将黄金比作粪土,强调了物质财富与精神价值之间的相对性,引导人们超越对物质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富足和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无”与“有”的辩证统一,以及对佛法本质的深刻洞察。
天子优贤是有唐,鉴湖恩赐贺知章。
他年我若功成去,乞取南园作醉乡。
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
饮露身轻,吟风翅薄,半剪冰笺谁寄。凄凉倦耳。
漫重拂琴丝,怕寻冠珥。
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
残虹收尽过雨,晚来频断续,都是秋意。
病叶难留,纤柯易老,空忆斜阳身世。窗明月碎。
甚已绝馀音,尚遗枯蜕。鬓影参差,断魂青镜里。
短艇横烟渚。梦惊回、凄凉尚记,绿蓑鸣雨。
拍塞愁怀人不解,只有黄鹂能语。
复拟待、乘槎重去。
无奈东君刚留客,张碧油、缓按香红舞。
生怕我,顿遐举。故溪冉冉春光度。
想晚来、杨花云际,白蘋无数。
竹里樵青应是怪,目断鸣榔去路。
料为我、羞烦鳞羽。
好趁小蛮针线在,按纶巾、归唤松江渡。
重系缆,醉眠处。
国学在国,乡校在乡。在遂曰序,在党曰庠。
虞夏殷周,厥制弥详。家亦有塾,以脩以藏。
蒙而已养,长罔不臧。下而为士,上而侯王。
莫不有师,扶纲植常。生人之类,赖此以生。
四海九州,以治以平。家德户行,靡刑靡兵。
岂若后世,丧实存名。业岂无斋,论亦有堂。
所习伊何,止于词章。剽窃掇拾,青紫为荣。
高虚卑浅,烛理弗明。亦儒其冠,亦公亦卿。
鄮山之塾,谁实成之。匪有所觊,而斯营之。
一圣百贤,厥庑煌煌。睎之则是,景行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