晡时申,三坛等施□为宾。
无漏果圆一念修,六度同归净土因。
晡时申,三坛等施□为宾。
无漏果圆一念修,六度同归净土因。
这首诗《十二时偈(其九)》由唐代诗人文偃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教修行的深邃哲理。
“晡时申,三坛等施□为宾。” 这句描绘了在特定时间进行宗教仪式的情景,暗示了佛教中对仪式的重视以及对众生平等的观念。这里的“晡时”指的是下午三点到五点,是佛教中一天中的一个特定时刻,用于进行祈祷和冥想。“三坛等施”可能指的是佛教中通过布施来积累功德的仪式,而“□为宾”则可能是指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没有尊卑之分。
接下来的“无漏果圆一念修,六度同归净土因。”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修行的目标和方法。 “无漏果圆”意味着通过修行达到无漏的境界,即去除一切烦恼和过失,实现内心的纯净与圆满。“一念修”强调了修行的关键在于每一刻的专注和努力,即使是一念之间也不可忽视。“六度”则是佛教中修行的六个重要方面,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它们共同构成了通往解脱和净土的路径。“同归净土因”则表明了通过这些修行,最终可以达到清净、安宁的彼岸世界——净土。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理念:通过日常生活的每一刻专注和善行,最终达到内心纯净、消除烦恼、实现解脱的境界。它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教义,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
人生恶白髭,镊去恨不速。
欲留少年容,藻饰欺盲俗。
欺人实自欺,举世迷不复。
黄叶陨秋风,明年会重绿。
髭白不再黑,白白长相续。
光阴驹过隙,转盼黄粱熟。
青春挽不住,暮景暗相促。
古人少壮时,耳目万夫瞩。
今我忽已老,事业未丝粟。
蒲柳不禁秋,抚己堪恸哭。
成功固有分,进德岂不足。
忽将六尺躯,终身甘退缩。
白髭谨勿摘,留以警录录。
勇奋千里骥,懈怠辕下局。
人生百种病,厥根在多欲。
芟夷蕴崇之,庶使茂嘉谷。
每怀风木感,悲痛缠心曲。
立身扬令名,此罪傥可赎。
旦旦鉴白髭,进进毋自辱。
天下最奇处,绿水照朱楼。
三高仙去,白头千古想风流。
跨海晴虹垂饮,极目沧波无际,落日去渔舟。
苹末西风起,橘柚洞庭秋。记当年,携长剑,觅封侯。
而今憔悴长安,客里叹淹留。
回首洪崖西畔,随分生涯可老,卒岁不知愁。
做个终焉计,谁羡五湖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