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酣壶矢折,又减两三扶。
九日江门有,千年栗里无。
山形当晚瘦,脚迹向秋疏。
问我登高去,都忘菊与萸。
半酣壶矢折,又减两三扶。
九日江门有,千年栗里无。
山形当晚瘦,脚迹向秋疏。
问我登高去,都忘菊与萸。
这首明代陈献章的《九日嘉会楼登高(其三)》描绘了诗人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赏景的情境。首句“半酣壶矢折”形象地写出诗人饮酒半醉的状态,箭矢般的兴致却被折断,暗示了诗人情绪的起伏。接下来的“又减两三扶”进一步描绘了他步履蹒跚,需要人搀扶的画面。
“九日江门有”表达了在这样的节日,人们聚集在江门共度佳节,而“千年栗里无”则通过对比,强调了此地的古老和独特氛围。诗人观察到山峦在夕阳下显得更加清瘦,足迹也因秋意渐浓而稀疏,展现了季节的变迁和自然之美。
最后两句“问我登高去,都忘菊与萸”,诗人自问自答,表示在这样的登高过程中,他已经沉浸在景色和心境中,甚至忘记了佩戴传统的菊花和茱萸以避邪求福的习俗。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自我反思,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深体验。
昨日送春,今日送君,难禁别离。
正桃花水满,远归江浙,楝花风起,轻出京师。
早把功名,置之身外,世上何愁可皱眉。
从今去,但求田问舍,此意谁知。当年交友全稀。
试屈指诸君更有谁。
说郭髯磊落,犹居判府,许翁清健,已谢签司。
回首南关,怅然如梦,几度凭栏费所思。
烦传语,甚孤怀索莫,不寄新诗。
笑当年柏台兰省,四时风景孤负。
归来幸得身无事,底又匆匆朝暮。心口语。
是传癖诗臞,常把芳辰误。夜来风雨。
早练帨云飘,红衣霞卷,香滴翠杯露。
司花手,无限芳妍留住。凝妆为我延伫。
姑仙绰约如冰雪,次第相从微步。天不妒。
便失却东隅,尽有桑榆路。人间尘土。
看太华峰头,花开十丈,吾老尚能去。
顶有丹砂,服具玄明,云胡作奴。
想风霜搏击,不如一鹗,云霄变化,复愧双凫。
尔雅无史,山经不志,多识惭予问学孤。
今知汝,肯自为卑下,甘事勤劬。蟹奴鱼婢然乎。
笑多事文人善矫诬。
爱汝从仙侣,每能谦仰,日陪食饮,惟取残余。
赤壁飞来,云龙放去,守舍应门属眇躯。
无多语,似王家便了,有约休渝。
人生八十,是世间中寿。七十由来古稀有。
况君侯,已树开国殊勋,曾异数,周鲁瞻前拜后。
玉麟分上瑞,千里传欢,鸾诰金花烂晴昼。
象服照青春,秋香荐,北堂卮酒。
问阿母西池底时来,试为数蟠桃,几番开否。